|
银球飞舞 “粽”情挥拍 ——东翠路军休所首届乒乓球比赛活动小记 (2025年6月1日) 端午时节,东翠路军休所的活动室里银球翻飞,喝彩声此起彼伏。一场别开生面的乒乓球比赛在此拉开帷幕,不仅唤醒了军休干部们的运动热情,更让大家在挥拍交锋中重拾了欢乐和谐的友谊。这场赛事背后,既凝结着军休所党总支对军休文化养老工作的强力推动,也包含着军休干部们对健康养生的热切期盼,更见证了一群军休老兵对健康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党建引领:从文化传承到专业情怀 多年来,东翠路军休所始终把军休文化养老工作摆在党总支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强化文化养老理念,健全文体骨干队伍,经常组织合唱团、舞蹈队、朗诵会,健康走、太极拳、文艺演出等活动,成为东翠军休文化一道道靓丽风景线。在军休所,乒乓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平时就活跃着五十多人的队伍,仅八十岁以上乒乓球员有五六个。谈到乒乓球比赛,军休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王欢欢信心满满。她说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老少皆宜,更适合老年人活动,对健康养老很有益处。八十六岁的军休老干部朱洪昌,是年龄最大的,即便旅居在外一天也不曾离开过乒乓球,对不能参加比赛有说不尽的遗憾。 首届乒乓球比赛,由军休干部、乒乓球队队长庄培国担任裁判长。庄培国退休前曾任某军校学院副政委,对乒乓球情有独钟。比赛前,庄裁判长宣布《乒乓球比赛规则》,裁判员胡昕良、吴勇进、欧阳京就位,21名运动员按抽签顺序进入比赛。 赛场上,军休干部胡昕良手中的 “蝴蝶” 球拍格外引人注目。这把已有 20 年历史的球拍,从 2003 年前后陪伴他至今,拍柄的包浆里藏着岁月的痕迹。“蝴蝶是名牌,这拍子跟着我打过部队里不少比赛。” 作为原总后管理局的乒乓球队业余选手,胡昕良的球风以 “激烈” 著称,多次在部队赛事中崭露头角。如今虽已脱下军装,那份对乒乓球的执着却丝毫未减,每一次挥拍都带着军人特有的利落与果敢。 “动作要沉肩坠肘,注意腰部发力!” 这是军休干部吴震在平时乒乓球训练时常讲的规范要领。为提升乒乓球技战术水平,军休所常邀吴震给军休干部做技术指导。吴震是本所军休干部,出身体育世家,母亲是乒乓球世界冠军,父亲是“八一”篮球队运动员和教练,自幼便在体育运动氛围中成长。专业的指导让大家受益匪浅。“以前组织练习时,吴震就常来教大家,他的讲解总能点中要害。” 不少老同志回忆起往日的训练时光,口中满是谢意。 跨界挑战:从羽毛球拍到乒乓球台 军休干部孙建钧的故事在赛场上颇为励志。这位原炮兵机关门诊部主任,去年 10 月才从羽毛球 “跨界” 到乒乓球。“胡队长的优势发挥出来了,他手把手教我握拍和步法。” 在胡昕良的指导下,孙建钧进步神速,此次比赛更一举拿下男队亚军。谈及转型心得,他感慨道:“关键是要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得常练。” 不少老同志对此深有同感,大家虽非专业出身,但对体育运动的热爱让他们坚持每周下午相聚乒乓球室,在日积月累、反复练习中寻找手感。 赛场边,方伟的经历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作为原炮兵编辑部人员,他见证了兵种合并的历史时刻:“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 合并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如今,曾经的编辑拿起球拍,在球台前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这种从文字到银球的转变,恰如军休生活的缩影 —— 告别了戎马倥偬,却在新的领域焕发着活力。 赛事规程:循环交锋中的老将风采 首届乒乓球比赛采用分组循环赛:两组选手先进行单循环制,每组前两名晋级交叉赛,最终决出冠亚季军。“这样的赛制既能让大家多打几场,也能体现实力。” 庄政委介绍道。 赛场上,16 名男乒 “英豪” 捉对厮杀,5 名女将更是巾帼不让须眉。胡昕良的快攻如当年管理保障般精准,孙建钧的拉球带着羽毛球的柔韧技巧,李天平的削球则稳中带刚。女队比赛同样精彩,陈力的发球变幻自如,王晶的防守密不透风,每一分都引得观众屏息凝神。 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男队冠军由胡昕良斩获,孙建钧、李天平分获亚、季军;女队冠军则归属于陈力,王晶获得亚军。当王欢欢副所长为获奖者颁奖时,活动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 这掌声既是对优胜者的祝贺,也是对所有参与者的致敬。这场乒乓球赛串联起的,是军休干部们对生活的热忱。当军休干部们收拾球拍走出活动室时,脸上洋溢的笑容早已超越了比赛的胜负 —— 因为在他们心中,每一次挥拍,都是对 “不老青春” 的最好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