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河散文】 高原白杨树

[复制链接]
查看10 | 回复3 | 前天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月,我行走在青藏高原上,一幕幕壮丽的河山在眼前略过,满目新奇欢喜。那高耸的山岳,那绵绵不断的山脉,撑起了高原的天空。还有那在蓝天上飞翔的雄鹰,大地上奔跑的牦牛,让天空与大地显得更加辽阔,使高原充满了无尽的神秘感,这让我的思绪总在随着时光不停转换着。
        当然,这秋色中白杨树是最美的风景,高原白杨,真是秋风里铸就的脊梁。一路走来,我看到了它的伟岸挺拔,它在秋风里的坚强不屈。我在高原听落叶萧萧声,就站在白杨树下,看秋色装扮的山河,就在白杨树林中亲密接触。那种气势豪迈,那种狂野里的静寂,那种高山下的静谧神之感,让我为之动容,为之流泪。
       可以说,在青藏线上的秋色中,无论到何处,都时常看到白杨树的身影,这里的秋色是从白杨树梢开始晕染的。当第一缕秋风翻过祁连山,这些挺立在三千米高原的卫士便悄然换上金甲,在苍茫天地间燃起永不熄灭的火焰。我沿着奔腾的河流行走,看它们用身躯丈量着这片最后的净土。这里的白杨生来便是战士,令人敬畏,让人仰慕。
       这里的白杨树不同于江南垂柳的婀娜,不似北方梧桐的雍容,高原白杨从抽芽那刻起就在与稀薄的空气角力。它们的枝干是青铜浇铸的,树皮皲裂成甲骨文的纹路,每一道裂痕里都镌刻着与风霜的搏斗史。在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的严苛环境里,它们把根系扎进永冻层,像藏族汉子青筋暴起的手臂,紧紧抓住脚下这片土地。
最震撼的莫过于十月。整片山谷被它们点燃,金黄与赭红在雪山映照下沸腾。那些叶片是经过三百个日夜淬炼才得来的勋章——三月顶着冰碴抽新芽,七月在暴雨中挺直腰杆,直到秋风这把无形的刻刀,将每片叶子打磨成透光的金箔。站在林间能听见它们歌唱,那不是江南竹林的细雨潇潇,而是千万片金属叶片相互叩击的铿锵,伴着冰川融水的轰鸣,奏出生命最浩荡的进行曲。
      河流是这片土地的史诗,而白杨是永恒的见证者。我见过一株百年白杨独自立在河湾处,它的树冠被高原的烈风修剪成迎风的旗帜,根系却如青铜龙爪探进激流。春夏看着冰雪融水裹挟沙石奔腾而下,秋冬凝视河床裸露的巨石被岁月磨圆。它记得每滴水的旅程——从格拉丹东冰舌的初次跌落,到在峡谷间撞成碎玉,最终汇入东去的洪流,完成“到海不复回”的壮游。
      这种见证本身就成了力量。当夕阳给每片白杨叶镶上金边,整条河谷仿佛流动的熔岩。金黄树冠与银白河水交织成哈达,敬献给远方的雪山。此刻才能顿悟:原来高原的秋天不是衰败,而是生命最辉煌的完成式——白杨用一年光阴长成的叶片,在坠落前完成最后一次燃烧,如同藏族老人摇动转经筒时眼底的光。
       行走在高原秋色中,浅黄、淡金、赭石、胭脂……是最常见的景色,高原的秋色是位吝啬的画家,却把最珍贵的矿物颜料都给了白杨。色彩沿着山脊线缓缓流淌,从清晨的雾岚到黄昏的云霭,光影在林间移动的脚步比转经筒的转速更从容。这是属于高原的渐变——没有突兀的色块碰撞,所有颜色都在雪山的注视下和谐共生。
      我走进白杨林深处后,发现那些飘落的叶片正在完成最后的远征。它们覆在苔原像鎏金经卷,卷入河流如放逐的舟楫。有片叶子落在我掌心,叶脉的纹路竟与掌心山脉重合。突然明白:我们都是大地上的行者,区别只在于白杨用静默站立成就伟岸,人类用漫长行走抵达远方。而当我们站在它们身旁,听秋风翻动叶片如诵经,看长河落日如法轮,便在这瞬间参透了永恒的禅意。
      夕阳西下时,整片白杨林都变作经幡。每片颤抖的叶子都在风中诵经,每道枝桠的剪影都是指向天空的箭头。它们不需要人们去赞美,只在秋风中抖落一身繁华,继续以挺拔的身姿,在季节轮回中守望高原的黎明,这就是高原白杨树的特有姿态,也是我看到的最美形象。

     说明:此文写于2025年10月16日,在青海门源、祁连山境内。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 收起 理由
西部文学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杨杨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拜读老师佳作,学习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昨天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亮飘红,精华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昨天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