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 扎西达娃的文化自觉突出表现为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辩证思考。他既不赞成将传统文化博物馆化的保守态度,也反对全盘西化的激进主张,而是探索一条创造性转化的中间道路。在《夏天,酸溜溜的日子》中,他描写了一位传统银匠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创造出既有藏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银器作品。这个人物形象某种程度上是扎西达娃自身创作立场的隐喻——在尊重传统精髓的前提下大胆创新。 在文学形式上,作家对藏族口头传统的现代转化尤为成功。在《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中,他将藏族民间说唱艺术的节奏感、复沓手法与现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叙事风格。作品中那些如诵经般回环往复的句子,那些突然插入的歌谣片段,都不是简单的形式实验,而是对口头文学传统的现代诠释。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传统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 作家对宗教文化的处理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在《骚动的香巴拉》中,他描写了一位年轻喇嘛使用互联网传播佛法的故事。这个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传统文化面对现代科技时的适应与转化。扎西达娃没有将宗教与科学简单对立,而是探索二者对话的可能性,这种开放的态度正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 ??4.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探索?? 扎西达娃的作品深刻探讨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问题。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处于多重文化身份的交叉点上,这种复杂性正是当代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在《世纪之邀》中,留学归来的藏族学者丹增面临着深刻的文化认同困境:在西方学术界,他被视为藏族文化的代言人;回到家乡,他又被质疑"变得不像藏族人"。扎西达娃通过这个人物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的流动性与建构性:"我的身份不是给定的,而是不断寻找的过程。" 在《风马之耀》里,作家创造了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情节:主人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一件藏族法器被陈列在玻璃柜中,标签上写着"藏族宗教器物,19世纪"。这个场景引发了主人公对文化归属的深刻思考:"当我们的圣物成为他们的展品,我们该如何定义自己的文化?"扎西达娃通过这种情节设置,尖锐地提出了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扎西达娃对文化身份的理解是开放而非封闭的。在《巴桑和她的弟妹们》结尾处,混血儿卓玛最终接受了她的双重文化身份:"我既是藏族人的女儿,也是汉族人的后代,这不应该是一种撕裂,而可以是一种丰富。"这种对混杂性文化身份的肯定,体现了作家对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深刻理解——文化身份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多元共存的复杂建构。 ??5. 文学作为文化自觉的实践?? 扎西达娃将文学创作本身视为文化自觉的实践方式。在他看来,作家不仅是文化的记录者,更是文化的反思者和重建者。在《西藏,隐秘岁月》的创作中,他有意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边缘化的民间记忆,通过文学的力量恢复历史的多元面貌。这种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行动——用文学抵抗历史的单一化,保存文化的多样性。 在语言选择上,作家的汉语写作策略也体现着深刻的文化自觉。他认识到,在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作家如果只用母语写作,其作品很难超越地域限制;但如果完全放弃母语思维,又会丧失文化独特性。因此,他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用汉语写作,但保持藏语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视角。这种语言策略不是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跨文化实践,旨在通过文学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对话。 扎西达娃还通过文学创作积极参与当代文化讨论。在《世纪之邀》中,他借人物之口讨论了传统文化保护、旅游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现实问题。这些讨论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自然融入故事情节的艺术表达。通过这种方式,扎西达娃使文学成为文化反思的媒介,体现了作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结 论 扎西达娃的文学创造,是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作为藏族文化的守望者,作家用自己的笔触,让本土文化在世界的文学版图上熠熠生辉。扎西达娃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现代语境中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文学可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扎根本土的,又是面向全球的。在文化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作家的叙事实验、文化焦虑、跨文化立场乃至艺术探索,都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启示。 ?? 参考文献: 1. 作家作品集?? 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作家出版社,1985 扎西达娃.《骚动的香巴拉》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 扎西达娃《风马之耀》,《民族文学》,1998、4 2. 研究专著?? 丹增《雪域文化的现代转型:扎西达娃创作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李敬泽《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边疆书写》,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 期刊论文?? 郭永涤《扎西达娃小说漫评——兼谈中国西部文学》,《当代文坛》,1987、1 陈思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实践》,《文学评论》,1996、3 才旺瑙乳《文化混血儿的身份焦虑》,《西藏文学》,2001、2 4. 国际学术文献?? Howard Y.F. Choy. Tibetan Literature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M].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133-159. Fran?oise Robin. "The Polyphony of Tibetan Fiction"[J]. Inner Asia, 2014(16): 78-102. 5. 作家自述与访谈?? 扎西达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文艺报》,2003-05-16 扎西达娃、李晓林《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守望》,《民族文学研究》,2008、4 6. 文学史定位??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特·赛音巴雅尔《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民族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