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和园寻茵陈:姚选富说这株仙草里的老智慧
岐伯和园的春分刚过,田埂边的枯草下就冒出星星点点的绿。我和西部文学健康大使姚选富先生各自挎着竹篮走在前头,身后跟着爱好中草药材来的比我们小几岁的采药人金鑫,指尖划过沾着晨露的草叶,姚选富先生忽然停住脚:“你们闻,这股清苦里裹着的香气,就是茵陈了。” 我蹲下身拨开丛草,那株带着白绒毛的幼苗蜷曲着,像被春风吻醒的睡婴。“记住这句老话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掐下一小段递给姚老师,他说:“岐伯在《黄帝内经》里说‘春三月,此谓发陈’,这茵陈就是应着‘发陈’之气生的,经冬不死,因旧苗而生新叶,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早年在秦岭采药,山民都把正月的茵陈当宝贝,说‘春食野菜赛仙丹’,这话可不虚。” 采药人金鑫指着远处类似的野草问是不是茵陈,姚先生笑着摇头:“辨这草有门道。绵茵陈摸起来像绒线,叶子细碎如丝,闻着有股子清气;等长到四月成了蒿,茎秆硬了,药效也就散了。《本草纲目》里讲它‘味苦辛,性微寒’,专清肝胆湿热,就像给脏腑里的浊水开了条泄洪道。” 正说着,田埂边传来金鑫的吆喝声。凑过去看,他的篮里已经采了半筐茵陈,旁边还放着晒干的药束。“姚老师,你说的‘治黄痨’是不是这东西?” 金鑫好奇追问。姚老师接过药束,指尖抚过干燥的绒毛:“华佗当年三试青蒿草,最后才发现三月茵陈能治黄病,还编了歌诀传给后人。岐伯早都说过,湿热黄疸要‘清利为本’,这茵陈配栀子、大黄能治阳黄,配附子、干姜能治阴黄,就像个通情达理的大夫,寒热病症都能应对。” 我们三人歇脚,女主人赵彩萍端来一碗蒸茵陈,翠绿的草叶裹着面粉,拌上蒜蓉香油,香气直钻鼻子。“这可是好东西,” 姚先生夹起一筷子,“新鲜茵陈做菜,既能清湿热,又能解春困。要是晒干了泡水,加几颗大枣,就是养肝的好茶。但记住‘过犹不及’,脾胃虚寒的人得配点生姜,不然容易闹肚子。” 临走时,姚先生让我们每人带一把茵陈。看着他们手里的绿苗,姚先生忽然想起《神农本草经》里 “白兔食之仙” 的记载。其实哪有什么仙药,不过是先民跟着岐伯学来的智慧 —— 顺应时令,识草用草。就像这茵陈,在最合适的时节采撷,用最朴素的法子食用,便成了守护健康养生的宝贝。 晚风里,田埂上的茵陈还在轻轻摇晃。这株不起眼的小草,藏着岐伯和园土地的密码,也藏着中医里 “天人相应” 的大道理。下次再到春分,别忘了来田埂寻它 —— 毕竟,老祖宗传下的谚语从不会错:“三月茵陈是仙草,错过时节当柴烧。”
洛沙,著名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诗歌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读者。其中有四百多首 诗歌被制作成音画作品,在全国二十多家网站风行;有三十多首诗歌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 国家盛传。著有《洛沙情理诗歌》集;陕西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部文学网、西部文学论坛”的 创始人、西部文学作家协会主席,九五年被陕西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工作者,2014年被中央广播电 视台评为先进工作者;2022年1月被《西部文学》评为首批百名金牌写手;连续十五年被西部文学评委优秀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