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超书论】打好基础 走正路子

[复制链接]
查看1043 | 回复0 | 2014-11-19 16: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好基础 走正路子
王文超
欣逢盛世,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我身边的许多人常常问我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尽快把书法艺术学到手?结合自己和前辈们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要学好书法,需要把握好两个基本问题,那就是打好基础,走正路子。
  一、打好基础
书法是前人一代又一代在不断继承与创新中所形成的一种高级艺术活动,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毛笔写的字就是书法。要把书法艺术学到手,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就像盖大楼一样,不打好基础,根本谈不上把大楼盖好。
书法的基础,就是掌握前人留下来的那些用笔、结字乃至章法布局方法,这都来不得半点马虎,都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能掌握。比如说字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折钩提,每一种笔画又包括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要掌握这些不同的笔画、相同笔画的不同写法,没有长期的训练是难以实现的。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不论那一种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和规律。只有把基础打扎实,才能逐渐步入书法艺术的殿堂。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古来成大事业者,都必须面对这样或那样的艰辛和挫折,只有不畏困难,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大胆实践,循序渐进,光明一定会属于勇于开拓进取的人们。书法也是如此,要舍得花若干年时间,埋下头苦练基本功,否则,是不可能进入书法艺术奥堂的。
二、走正路子
书法有法,书法艺术有着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想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必须走正路子,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正所谓路子走对了,离目标会越来越近,反之路子不正,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正确的做法是:选好帖子、先易后难——瞄准目标、持之以恒——先专后博、循序渐进。
1、选好法帖,先易后难。古人说 “名师才能出高徒”。又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学习书法,首先要选好帖子。这就如同给自己选一个好老师一样。帖子选好了,进步就会较快,帖子选不好,进步就慢得多。古人给我们留下来数量及丰富的书法文化遗存,书法帖子浩如烟海。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随便选择一种就入手,或听信别人的建议而不顾自己的实际乱选择,这都会浪费我们很多的宝贵之间。
书法包括篆隶楷草行五种书体,五种书体中又流派纷呈。小学生初学书法,还是以唐楷起步为宜。因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汉字,就是以唐楷为依托的楷书体,书法学习从唐楷开始就会得心应手一些。如果以一代宗师颜真卿的楷书起步的话,最好选择颜楷最成熟的《勤礼碑》或雄浑苍劲的《自书告身墨迹》碑帖为宜,这便是取法乎上。《多宝塔》因尚处于酝酿形成阶段,最好缓后再学。
但假如已经长大成人,就不必像小学生那样,可以走一下捷径。我的做法是先从篆书、隶书学起。相对而言,篆书、隶书的笔法比较简单一些,便于入手。而且这样作,也是依据文字演变的顺序走,较易找到感觉。选帖时,可凭自己的感觉,自己喜欢哪家的帖子,就选择哪家的帖子。只有自己喜欢,才有进一步练好它的动力。否则,自己不喜欢的帖子,无论怎么的好,都难以找到共鸣,难以产生感悟,不会化为学习的动力。
2、瞄准目标、持之以恒。“术业有专攻”。字帖选好后,应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地练下去。成人学习书法,最常见的想法是急于求成,幻想一口吃个大胖子。还有人朝三暮四,今天看见这家的帖子好,明天又感觉那家的帖子好,结果三天练张家,两天练李家,最后弄得张家不是张家,李家不是李家,都没练好。这种事倍功半的教训,对初学书法的人当引以为戒。中小学生学习书法,最好由专门老师传授,免走弯路,遗误年华。
学习一种法帖,需要我们对其作详细的解读。每一个笔画,都有着不同的笔法。要还原它,没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是不行的。这需要智慧、需要思考。有了自己的体会,再把它用笔还原出来就容易了。一般而言,经过多年的努力,应该可以达到对原帖笔法、结体特征能“熟记于心,外现于手”,就是在脱开法帖后,写的字符合所学碑帖的笔法与结字特征,叫人一看就能感觉到是那一家的风貌。
有了这样的基本功,还应乘胜追击,沿着这一家的路子,再走远一些。也就是说,找一些这一家的其他帖子再进一步学习。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书法面貌,体现了一种继承和发展的轨迹。沿着这一家的路子走,才能真正掌握这一家书法的精髓。在如此专攻一家的情况下,才利于博学,融汇他家之长。例如“欧体”是由魏碑《张猛龙》演化而来。学过欧体,再学《张猛龙碑》,可能会对体势的创变感悟更深。再如《爨宝子碑》是由《张迁碑》演化而来的,学了《张迁碑》,再学《爨宝子碑》就会上手快一些。另如学过颜楷,转学行草书时,可先将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帖》作为过渡的范本。总之,因它们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学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另外,具备了一定的楷书基础,在转学草书行书,就会相对容易一些,写出的行书草书才更有味道。“欲学草书,先学楷书”,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苏东坡曾形象地说:“真(即楷书)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这既是指书体的字势,又说明书法学习如同婴儿成长,先要学会站立,后才能逐渐学会走,以至能跑。所以,把草书简单地理解为只要下笔狂速便可达洒脱、美妙之境,是对草书的一种误解。草书是对楷书笔法的弱化和省简,以其规范和规律性的符号,替代楷书的偏旁部首,使书写简捷快速,是草书体势的主要特征。如楷书尚未写出模样便急于写草书,会事倍功半,难以有成。
初学草书,可把行书作为过渡。行书从笔势上可分为行楷、行书、行草三种态势,其总体特征是笔法流畅,结字随意中见规则。故学写行书可为向草书过渡打下基础。当然行书是一种独立的书体,也有它自己的创作特点,而不是草书的陪衬。当进入写草书,可以孙过庭的《书谱》为入门法帖,因其笔法交代得清楚,结体又规范。当积累了一定成绩时,再写王羲之《十七帖》,再及张芝、黄庭坚、王铎或张瑞图等书家那些浪漫多姿一路的草书法帖,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先专后博、循序渐进。学习一家,终究难以写出自家面貌。要想自成体式,还得再走出来,在专的基础上,广收博取。专是前提,是基础。没有专,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想要在书法上有所成就,专是必须的功夫,容不得耍小聪明。要知道,历史上比咱聪明百倍的人都跌过跟斗,不要拿自己的艺术生命开玩笑。
在掌握一家的基础上,便可转学他家、他体。如此循序渐进,在相关的书体中能掌握其中几种体势,从中汲取各家之长,融通转化,日积月累,进而形成有自家风格的创新作品,到此境地,才可为自成一家了。据统计,历史上的书法家们,从少儿时期就开始学习书法,到四五十岁时才能扬名立万,平均需要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书法的“真功夫”是从“笨功夫”中得来的。
总之,书法学习不可急于求成,只有打好基础,走正路子,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有作为的书法家。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