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水浒》门外闲谈

[复制链接]
查看1235 | 回复2 | 2016-6-4 09: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影视《水浒》门外闲谈
  

       《水浒》与《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是享誉中外的古典文学经典之作。而后,又经绘画、评书及戏曲等较为通俗普及的艺术形式的改编、移植和传播,得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不朽。
       自从电影艺术问世并流传到中国之后,为“四大名著”的传播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别的不讲,仅依据《水浒》中“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情节改编的电影就有好几个版本。由于电影艺术本身的局限性,单行本比较多,系统地,全面详尽地描绘《水浒》全貌的电影并没出现。香港曾出过一部电影,分上下集。虽然名曰《水浒》,也只是以“曾头市”情节为主要线索,把有关的几个故事串了起来,只能称之为《水浒》的一个部分,远远谈不上全貌。
电视艺术的出现,使全面系统地展现《水浒》故事于荧屏的愿望成为现实。三十年前,山东版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一问世,便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水浒》的故事情节,是大家所熟悉的;《水浒》所描绘的梁山一百零八将的英雄形象,是为大家所喜爱的。“强烈反响”,正是强烈共鸣的结果,也正是山东版电视连续剧《水浒》的成功之处。该剧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视的影音效果和艺术手法,对故事和人物进行再创造,既使观众感到亲切感人,又感到耳目一新,收到很好的效果。三十年后再回味这部电视剧,虽然谈不上尽善尽美,甚至某些地方略嫌粗糙,但总的看来,如同一株清新淡雅的野菊花,在质朴粗犷中,蕴含着秀美,显现着古色古香的韵味,仍不失经典本色。
       98版的《水浒》,是在密锣紧鼓声中出台的。在该剧现身的前前后后,《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四大名著悉数搬上荧屏,规模很大,动作很大,气势雄浑。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挖掘传统瑰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閑言少述,单説《水浒》。98版的《水浒》较之山东版《水浒》而言,无论是整个故事的构思,情节安排,和艺术手法的细腻,皆可称之为锦上添花。臧金生的鲁智深,丁海峰的武松,也塑造得形神兼备,深受观众喜爱。但其不尽人意之处也是很明显的。例如,有的演员选用,就有顾此失彼之嫌。其中,林冲的扮演者,虽然英俊潇洒,还是在气质上文弱了些,与豹头环眼,武艺超群,气度非凡的林冲是有较大差距的。电视和戏曲是不同的。让一个低矮瘦小的演员登上舞台扮演秦叔宝,只要一句唱词或道白,就可以让观众认可他“身高丈二,膀乍腰圆”。电视剧则是靠形像逼真感染观众的,特别是观众胸中早已有谱的艺术形象,形体和气质反差太大,便感到不是那么回事。宋江的形像塑造,更引来颇多争议。但这并非演员本身的问题,而是编导者的创作指向问题。
宋江无论在原著和电视剧中,都是浓墨重彩着力描绘的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对这一形像塑造得成败如何,对全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宋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俞万春那里他是一个不配被招安的强盗,被射瞎一只眼之后,还要以正法典。在鲁迅那里,宋江等又成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最后被宋室诏安,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去屠杀其他义军的奴才。在毛泽东那里,宋江等则是屏晁盖于一百零八将之外,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的投降派。总之,见仁见智,各有所云。
小说中,英雄排座次的确定,是梁山义军的鼎盛时期。自从以宋江为代表的上层人物,对朝廷的投降招安思想在总的指导思想中占了上风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人心涣散,士气低落,最终堕入封建统治阶级的圈套。一百零八条好汉,死的死,伤的伤,散的散,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最后冰消瓦解,全军覆没。笔者认为,毛泽东和鲁迅对《水浒》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书中宋江等人在起义中的动摇性、妥协性而言的。特别是对他们的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奸诈狠毒本性缺乏清醒认识,所采取的侥幸盲目的机会主义态度,不仅是惋惜,甚至是气愤了。
        所以,毛泽东和鲁迅对《水浒》的批评,主要是对书中宋江等人的糊涂认识和错误态度的批评,而不是对这部数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学巨著思想性艺术性的根本否定。无论鲁迅的“痛打落水狗”的思想,还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对《水浒》的批评,还有毛泽东对舞台艺术片《三打白骨精》唐僧“愚氓”的批评,都是谆谆告诫善良的人们,不可用必要的策略上的灵活性,去替代总的指导思想上的坚定性。对邪恶势力,对敌对势力的本质本性任何认识的模糊,思想的麻痹,态度的动摇和无原则的迁就应付,都有可能酿成极为复杂的危险局面,甚至使正义的事业毁于一旦。因此,毛泽东和鲁迅对《水浒》中宋江等人的批评甚至批判是完全正确的。
       俞万春从仇视宋江等好汉到仇视《水浒》,写了一部《荡寇志》,企图替代和消除《水浒》在民间的影响。当然,这是徒劳的。毛泽东和鲁迅对宋江等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欺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甚至敢于扯旗造反的精神和行为从根本上是赞赏的,批评和惋惜的只是他们反抗斗争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例如,在毛泽东的著作中,就提到过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攻打祝家庄的故事,对他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调查研究的精神予以赞许。
或因为政治立场不同,或因为艺术品位不同,或因为审美情趣不同,自《水浒》问世以来至今,对其改编做续的作品可以说不胜枚举。艺术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小说,有评书话本,有曲艺,也有戏曲电影电视等。其中多数作品已经与原著风马牛不相及,仅仅是借题发挥,另立章程而已。如前面提前到的小说《荡寇志》,以及《水浒后传》、《后水浒》、《小八义》、《金瓶梅》等,还有评书《武松》、《水浒外传》,京剧《打渔杀家》和香港电影《水浒笑传》、《花田喜事》,以及电视剧《射鵰英雄传》等。就连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的《岳飞传》中,也出现了梁山后人关铃等,甚至出现了五虎将之一,梁山宿将呼延灼。足见《水浒》这部不朽名著对后世文艺创作影响之深刻悠远!
       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在当代,应当如何利用电影电视艺术,来发掘《水浒》这一民族瑰宝,使其在新的时代散发出璀璨的光辉,借以弘扬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呢?  
       既然古人可以从《水浒》这棵参天大树上,取下一条枝芽,一脉根系,经过精心培育,创作出《水浒后传》、《金瓶梅》等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来,我们的电影电视,当然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把更精更美的《水浒》新作续作推向银幕荧屏。根据金庸同名小说改编的港版《射鵰英雄传》,曾风靡数十年,堪称经典之作。至今回忆起来,翁美龄扮演的黄蓉,黄日华扮演的郭靖等,依然在脑海里鲜活亮丽,栩栩如生。《射鵰英雄传》描绘的,就是梁山好汉的后代杨铁心、郭啸天及其子孙,在朝代更替的飘摇乱世中,悲欢离合的故事。创作手法类似《水浒后传》和《小八义》,只是艺术上要精美得多。
发掘这一民族瑰宝,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所谓“新瓶装老酒”,如山东版《水浒》和98版《水浒》的办法,用电视艺术手段的再创造,把古典名著《水浒》的全貌再现荧屏。既然是以电视艺术再现古典名著,就与所谓外传、续编不同,更与节外生枝,另僻傒径的借题或借“人”发挥不同。至与那些所谓“笑传”、“游戏”,甚至“恶搞”之类的东西,说说笑笑,玩玩闹闹未尝不可,显然是与之不可同日而语的。
首先,要充分尊重原著的创作主题,基本内容,主要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因为这一切在观众中已经根深蒂固,你弄一个非驴非马的东西就会倒大家的胃口。
       其次,要充分遵循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把小说艺术的《水浒》移植为电视艺术的《水浒》,是一个艰巨崭新的再创造,决不是简单地将一坛醇浓的旧酒装进一个新颖别致的瓶子那么简单。
       第三,要严肃认真细致地做好精化美化和现实生活化的工作。《水浒全传》洋洋百万言,不可能不分青红皂白,一鼓脑儿地塞进电视剧。去粗取精的过程是必要的。即便一些比较好的文字描写,不适合电视艺术的也要忍疼割爱。
       小说艺术是一种美,电视艺术也是一种美。把一种美演化为另外一种美,是更深层次地创造美的过程。追求新颖的心态是好的,但不是所有新的东西都是美好的。如倒腾洋拉圾坑害同胞,摇头丸,色情发廊,性奴等都是新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但是丑恶害人的。追求与众不同的心态也是无可非议的,但不是所有与众不同都是值得夸赞的。大家两条腿都很和谐,唯你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只能是病态。蜜蜂酿蜜,嘤鸣于花丛;双蝶依恋,漫舞于薰风。雄鹰展翅,搏击于云霄;巨浪排空,嬉戏于苍海……这些给人以或人生启迪,或精神振奋,或心情愉悦,因而使人感到美,予以赞美欣赏。如果弄出一些苍蝇下仔儿,屎克螂搬家之类的东西,无论如何自鸣得意,带给观众的只能是生理的厌恶。真善美,永远是艺术追求的真谛。
美好的东西,只有被认识才能被接受。看不懂的东西,再美好也没有现实意义。《水浒》毕竟是数百年前的民族瑰宝,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生活习惯和人物语言,如何让观众看得懂?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是必要的。另外,看戏看电影看电视与读小说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读小说可以坐下来逐段逐行逐句逐字慢慢品赏,戏曲场景、影视画面是不会给观众的脑筋耳目这样的机会的。只有把小说语言改变为电视语言,才可以把荧屏与观众密切连在一起。道理简单明白,不庸赘述。
       既然如此,为什么观众对有的电视剧人物形象争议那么多?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还是编导者在创作指向上出了某些问题。下面,用一个观众的眼光,辨析一下宋江的艺术形象的塑造。
       本来,《水浒》原著中,包括宋江在内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一个个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他们有共同的经历,被逼上梁山;他们有共同的英雄本色,除暴安良。当然,他们也有不同的特点,弱点,甚至一些人还有明显的毛病劣迹。如,王英曾贪女色,周通曾强抢民女,时迁曾偷鸡摸狗等。然而,他们又有不同的戏剧性的改邪归正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显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数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显然,剧中人本身的缺点毛病,并不影响作品的艺术美感。影响作品艺术美感的是编导者或演员塑造艺术形象过程中的问题和失误。
       有的电视剧中的宋江为什么那么让人反感?《水浒》原著中的宋江也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原著中的宋江是一个仗义疏才,扶困救危,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英雄。晁盖伤亡之后,宋江继承晁盖遗志,把各个山头的好汉团结起来,形成一支除恶反霸,伸张正义,令官兵闻风丧胆的武装力量。他不仅是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及时雨,而且是受众好汉拥戴的义军领袖。那么,宋江有没有缺点错误呢?不仅有,而且对义军而言确是致命的。正如毛泽东和鲁迅一针见血指出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在宋江骨子里,从来没有彻底推翻宋室统治的打算。虽然也曾写下“敢笑黄巢不丈夫”的豪言壮语,那不过是酒后意气。在他看来,梁山不过是暂时栖身之所,不管如何,不能背着“賊”的名声玷污祖宗。一旦时机成熟,带着弟兄们归顺朝廷,落得个一官半职,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才是正道。显然,正是以他为代表的招安投降思想最终葬送了义军。
        应当指出的是,宋江的这些问题,是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我们不能要求数百年前的《水浒》也要这样认识问题,更不能要求他们能达到毛泽东和鲁迅那样的思想水平。并且毛泽东和鲁迅的本意也决非如此。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宋江等人存在的问题错误,应当批评甚至批判。然而,《水浒》却认为是正确的,光明的,给予赞赏和歌颂。我们要正确认识《水浒》的时代局限性。在那个已经非常遥远的时代,能够体察民间疾苦,同情劳苦大众,认识到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道理;勇于伸张正义,敢于讴歌善良的人们难以忍耐压榨和屈辱而扯旗造反、奋起反抗的精神,已经难能可贵,非常了不起了。
       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把这一古典名著搬上荧屏时,应当如何塑造宋江这一荧屏形象才好?是再现原著中的艺术形象,还是改变这一形象?这要看编导者总体上的创作指向了。如果总的意旨是把这一古典明著再现荧屏,那就应当理解和尊重上述的时代局限性,在荧屏上再现原著中宋江的艺术形象。至于义军悲惨结局留下的历史思考,经验教训,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去感悟。如果不顾原著整体上的艺术完整性,硬给宋江的脸上贴上“投降派”和“奴才”的标签,把原著中“宽厚仁慈,礼贤下士,忍辱负重”的长者风范,改变为动不动就匍匐脚下,哭天凔地,摇尾乞怜的一副奴才像,就难免让观众倒胃口了。
       另外,《水浒》中宋江的接受“招安”与太平天国李秀成的投降也是有区别的。宋江的接受“招安”,是他人生价值观给他和义军带来的悲剧;李秀成贪生怕死的投降,则是他生命的卑怯带来的耻辱。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长风个人认证 企业认证 | 2016-6-13 14: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那个已经非常遥远的时代,能够体察民间疾苦,同情劳苦大众,认识到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道理;勇于伸张正义,敢于讴歌善良的人们难以忍耐压榨和屈辱而扯旗造反、奋起反抗的精神,已经难能可贵,非常了不起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郭国岭 | 2016-6-16 15: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风 发表于 2016-6-13 14:44
在那个已经非常遥远的时代,能够体察民间疾苦,同情劳苦大众,认识到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道理;勇于伸张 ...

谢谢长风老师,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