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随笔】风流未必是真的唐伯虎

[复制链接]
查看1009 | 回复0 | 2016-7-5 20: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木林随笔 于 2016-7-5 20:07 编辑

【木林随笔】风流未必是真的唐伯虎


    想谝唐伯虎这个人,想了几次,都不敢动笔,咱就是一个乡野之人,文笔一般,更不会画画,和人家老唐无论是在门第思想、诗画文才、风流潇洒、坎坷经历,等等方面,那都是天渊之别,再兼没有思想上的共鸣与碰撞,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感悟,没有他般纵情后的痛苦和彻悟,怎么能写得好这个所谓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历史文化名人?可是我又欲罢不能,是因为一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是因为他本人的一首《桃花庵诗》,是因为他屡试屡败的坎坷,是因为他敢于坦率地追求一种更为自由、更为真诚的生活,或许是电影中他的那种调侃嬉皮士的风格,让我崇拜上了他。也是因为近一段时间的心情不是很好,让我“酒开胸胆尚开张,两鬓微霜,又何妨”,决意的,不知深浅的来谝一谝他。咱没有那么厚实的历史文化功底,自然不能对他的诗画进行评价,只想更多的知道关于他的真实记载和一些传说,试图将这个,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总是在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桃花庵主,以卖字画为生的世外纵情逸士,重新拉入朋友们的视野。
    人人都不容易,尤其是这个唐伯虎,他肯定比我们很多人都更不容易。据有关记载,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籍,少年时代就是所谓的“学霸”、“神童”,16岁院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幸运之神给你打一扇门的时候,自然也会给你关上一扇窗。25岁那年,家中遭遇重大变故,父、母、妻、妹在一年之内相继去世,这对他打击很大,悲痛之余,唐伯虎更加努力读书治学。29岁到应天府(今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按我们的想像,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物,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自然能让他实现登科中举那项万人瞩目的荣耀,自然能够实现我们中国人最理想的当官和成名这两个追求,因为在我们中国,当了官,水到渠成的就是名利双收,千年依旧不改,要不我们今天还时常说着一句口头禅“是官总比民强”,这肯定也是我们心里磨不掉的一个梦想。
    写到这里时,我们思想不由自主的乱了,话语扯到了自己身上,今年有儿小升初,这他妈的算什么事?那里是儿子小升初,简直比我们自己小升初都还要紧张。小孩的成绩不好,不用功,一场考试,就把像我们这样的父母们,搞得整天神经习习,总让我们担心以后他过的不好。有时,我们自己也在反思,到底我们在担心什么?我们也羡慕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我们也接受了自己孩子的平庸,看着我们跟前普通学校里的那么多初中生,80%以上都上不了高中,我们也担心的是他将来上不了高中。让这么小的孩子提前走上社会,我们到底是想害这个社会还是想害自己的孩子,我们迷茫了,我们担心了,我们变得神经敏感了,我们变得郁郁寡欢了,我们变得暴躁了,我们的心神慌乱了!我们担心的是他学坏,担心的是他不能养活自己,担心的是他重新将我们的磨难再从头走一遭,担心的是贫穷再被他遗传,担心的是他会整天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之中,担心的是他会沉沦颓废,担心的是他的明天会像我们一样有太多的不高兴!我们真的不盼望他能飞的有多高,只是希望他不要飞的太累!
    有这种担心的不光是我们,还有很多像我们这样无所谓文化水平高低的父母。被赞为千古第一奇人的苏东坡,也没有逃出这种低俗的思想,他在《洗儿诗》中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方面说明,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他走过的路,他吃过的苦,重新的再来一遍;另一方面,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庸,不希望他当个普通人,又愚又鲁的弄到公卿,跨入上层社会,想的也美。这不也说明他自己也是矛盾的!我们又怎能跳出这个矛盾的怪圈?我们怎样来调整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在这个时候怎样才能逐渐的将他引上正道,怎样才能化解我们的这种焦虑?我们也在试图寻找着!或许,下面这段对话就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安德烈问他的母亲龙应台:“如果将来我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你会失望吗?”这位母亲告诉他的儿子:“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扯的有点远了,回过头来继续谝老唐。正当他踌躇满志赴京会试时,却由于被牵涉到与科场舞弊有关的“泄题案”中,遭受了牢狱之灾。这又得再先扯一会儿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起,直至清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余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古代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它给寒门士子们提供了一个通过学习来翻身成名的机会。有光明就是有黑暗,有竞争就会有舞弊,因考试作弊而发生的案件,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封建帝王统治时代,尤其是明清两代,对文人来讲,最大的灾难就是文字狱和科场案。文字狱咱这次暂不说,就说说这个科场案,它主要是针对科举的作弊嫌疑而言的,处罚之严厉,牵涉面之广,比我们今天的《刑九》规定最高判7年以下有期徒刑要严厉多了,绝大多数处罚重的都有点让人不可思议,重的有点离奇,有时杀头都可能是轻的,甚至是全家、全族都可能被连累牵连,会被罚充为奴,会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的不毛之地。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稀罕了,以为是举家旅游,可不敢有这种想法,具体内容不能再讲了,想不明白的可以上一下百度,翻一翻相关历史书籍,要么看一下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苦旅·宁古塔》。对了,《水浒传》里也有刺配流放的故事。
    说到让老唐人生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那场“泄题案”,咱还得从他在考中解元后的第二年说起,那年他30岁,在去北京去参加会试的路上,遇到了一位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同去考生,江阴富家公子徐经,两人很谈得来,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结成莫逆之交。这位徐经,就是后来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曾祖父。当时考试也有一个潜规则,考试前都要去拜见主考官。徐经到京城后拜见主考官程敏政,让他为自己出一些模拟题进行考前复习,还请唐伯虎帮他写好了文章。巧的是,恰好考试时就有这篇文章。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有名气还不低调,到处吹牛炫耀,一副非我莫属的派头,让人看着都来气。人张没好事,狗张挨砖头。给人留下了口实,被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了把柄,遭人嫉妒,受人暗算,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就是轻狂的后果!这件事被同去考试的都穆,在一次吃饭中,无意中传到了一个官员华昶(chǎng)的耳中,于是他的厄运来了。他们被人举报告发了,皇帝发威了,事情被立案了,有人开始调查了,紧接着就是徐经和唐伯虎两人被抓进了监狱,挨打吃苦头那是必须的。于是传下来了两个版本:一是与唐伯虎同行的江阴考生徐经,大考之前曾花重金向主考官程敏政“鬻(yù卖)题”,得知题目后,又请不知情的唐伯虎完成命题作文,结果东窗事发,把唐伯虎坑了;另一个版本讲,徐经进京后,大考前,确实向程敏政送过见面礼,唐伯虎也跟着送过一枚金币,但并没有事先买到会试题目。经过一年多的审讯,案情不明不白,最终虽未判定唐伯虎是考场舞弊案的主犯,但干系是摆脱不掉的,朝廷革除了他的“士”籍,把他发配到浙江偏远之地为小吏,也算是给他了一条出路。明朝时,官和吏是两回事,它是没有出身的,不能当御史,不能考进士,是没有出路的文化人干的,胡乱比喻一下,相当于今天的非领导职务类型的专家,吏有可能是公务员,也有可能是领导自己雇佣的临时工。自有了九品中正制后,在咱中国人骨子里,行业是分高下的,是分流品的。吏由于它的不入流,没有品,必然使它最终与“士”这一群体分道扬镳,而成为另一阶层——介乎士与民之间的阶层,历史中有名的绍兴师爷就是吏的另外一个代名词。这个出路,对他这位全国一等一的学霸来讲,简直就是污辱!经过这番折腾,即使无罪也已经一身骚了,他已经声名扫地,也被取消了继续考的资格,他能怎么办呢?申请国家赔偿?申请组织翻案?让国家单独再给你一次机会?特招,想的美!没有让你莫名其妙的丢掉小命,已经算是捡了天大的便宜,还敢有其他想法。看到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再切身体验一下风险,江湖太险恶了,咱还是赶紧回家呗,还是另想其他办法谋生呗!
    回家后的老唐日子也不好过,等待他的不是安慰与温暖,外人的冷眼也就罢了,可家人的势利与不恭却让他常常独自徘徊,长久伫立,内心忍受着悲哀的冲击和痛苦的煎熬,开始久久地思索生命的意义。他抛弃了“立言垂世”的想法,没有选择像同时代比他小2岁的王阳明那样,在穷乡僻壤间试着“龙场悟道”,著书立说,成为圣人;他也没有选择报怨,像黄巢、李自成、洪秀全那样,将个人私愤报复转嫁给天下人,搅乱这个清平世界;他选择了释怀,只是想尽力地摆脱传统道德的约束,过上符合自己天性的生活。于是,他选择了这种他自己最拿手、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做一个靠卖诗文书画谋生的职业艺术家。卖书画,既能谋生糊口,又能纵逸闲情,更能得到创造的乐趣和满足,当然,它也有风险。人穷志短时,也会干一些奉迎的事情,偷画一些春宫淫图秘密出售,被时人传为风流画家。再加上,他的举止流露出更多的放浪之行,性情狂放不羁,想喝醉时就喝醉,想写诗时就写诗,想画画就画画,像他诗中所写的那样,“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爱喝酒的人自然也有很多丑事,经常喝醉的人自然会有更多的臭事。在花海笙箫的音乐中,在轻歌曼舞的温柔乡,在那么浪漫的场合下,风流才子中间那能少了美女佳人!于是乎,红袖添香的“风流”事儿也传了出来,在以讹传讹中,他愈加的风流出名。超脱世俗外,纵情花草间!也正是这种闲云野鹤的心境,让他文风飘逸,为人洒脱,落拓不羁,他在诗书画的世界里,尽情地发泄着自己的悲愤、欲望和梦想,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达到了封建时代中只有极少知识分子才能达到的精神高度,生时穷困潦倒,死后却名成天下。
    谝到这里,我还是忍不住想把老唐那首,读来酣畅淋漓而又富有理趣的《桃花庵歌》,摘抄出来,与大家分享。“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晚年的唐伯虎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明嘉靖二年,也就是1523年,唐伯虎去世,享年 54岁,身后很萧条,还是靠了好友祝枝山的相助下,他才得以归葬于横塘的宗族墓地。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这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写照。唐伯虎不仅为世人留下了大批书画诗文,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寻找他传说的地方,今天苏州依然还能找到不少,如桃花坞大街、桃花坞桥弄、唐寅坟巷等。有空的话,我们也去看看!
    在本文即将结束之际,我自己也有感而发,鲁班门前耍斧头般的胡诌乱编了几句,也算是一种怀念。
         退身田舍书诗画,放浪山水品桃花;
         功名未第学霸憾,貌似风流未必真。
    微信公众号:木林随笔(个人)
    个人简介:木林随笔,陕西蓝田人,闲读史书心性养,信手涂鸦莫笑话。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