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随笔】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

[复制链接]
查看961 | 回复0 | 2016-8-28 09: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木林随笔 于 2016-8-28 10:02 编辑

【木林随笔】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的故事,我就不在这里重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很轻松的找出许多种版本,我想表达的观点是,赵括本是英雄将,纸上谈兵背黑锅。
    ①公元前280年,赵惠文王派赵奢带兵攻齐的孤城麦丘,多次强攻未下。随父一起从军的赵括,多次向其父亲犯颜进谏,进献了“以退为进,明收暗攻”之计,遣俘投粮收人心,最终麦丘城因内部矛盾被破。赵奢父子兵不血刃的进入了麦丘。麦丘一战,赵括一战成名,“虎父无犬子”成为当时赵国军士对赵奢父子最平常的评价。②赵括的父亲赵奢,也曾经是一个不纳谏的名将,在解救秦围韩国阏与之战中,他千里跃进出击,采用了一个类似于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反间计,快速越过秦军防线,采用许历计谋,一战奠定名将地位。此战之前,赵奢就曾向赵括请教如何以最小代价解阏与之围,赵括对于秦赵两军的优势、劣势以及当前的战争形势进行了分析,由此可见,在战略制定上,赵括要略胜其父一筹。③赵括从小学习兵法,善于谈论兵事。其父母均认为其,军事理论渊博,实战能力不足,用其为将,非社稷之福。④赵孝成王继位后,要用赵括为将,赵母力阻,赵王不听,遂答应赵母出事后不祸及赵家其他人。⑤秦赵长平之中,两军拚命厮杀,血流成河,一片人间末日的情景。赵孝成王消极静等,无所作为,令赵军外援尽断;秦昭襄王御驾亲征,主动出击,秦军补充不断。就是在此种情况下,赵军没有一天放弃过进攻,战事之惨烈空前,其本人的悍勇也不绝不逊色其父赵奢,连名将白起都认为,不除赵括,自己一旦身死秦国就无人能够抗衡他。而赵括本人,也抱着马革裹尸还的必死信念,也冲锋在第一线。在46天血战中,双方损失惨重,赵军25万人、秦军近20万人丧生。在弹尽粮绝没有外援46天之后,士卒相食的赵军还能不顾一切地向秦军发动进攻并给秦军造成巨大的伤亡,赵军确实不同凡响。⑥两军血战,必定要分出胜负,总会有人要输,当势均力敌之时,那就要上天的眷顾了,秦军后援来了,赵军败了。赵括战死了,赵军降了,40万降卒被白起坑杀了,赵国孝旗白幡蔽日。赵括战死沙场,为国尽忠;家人劝诫,不惜改姓断情。赵括本人也没有再被追究责任,赵括家人反而得到了善待。战事都惨成了这样,也没有发生火烧“赵家楼”,也没有记载有人去为难赵括家人,去找赵括家人的麻烦,难道不值得注意吗?
    回顾长平之战,(一)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秦军散布廉颇谋反谣言,赵王上当换将。为什么派赵括来代替廉颇,而不是赵括来援助廉颇?赵王昏聩无能,首场伐谋失败;赵国败势不可逆转,长平之败乃是历史必然。(二)在战略方针上,赵国上层领导集团改变了廉颇拖延消耗的方针,改用速战速决的方针,作为执行者的赵括,纵再有才,又能怎么做呢?不要轻易用将在外君令可以有所不受,关键是赵括一家老小的性命都在赵王手中,他总得回来向君王复命吧,你总还得在赵王手下为臣吧,那你还敢违北王命,不害怕背上造反之名?(三)战后,秦军承认60万大军死亡过半,主要是赵括接任后主动冲击、搏命拼杀造成的。况且,在赵括战死之时,赵军还存有四十万的兵卒!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毕竟血性刚烈。赵括以一将之力,而抗秦倾国之力,就是名将廉颇继续执掌,仍然逃不脱失败的结局。(四)秦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不会一点儿依据都没有就把赵括端出来吧?如果赵括一点儿作为也没有,只是看了许多兵书,这反间计能成功吗?(五)赵括有跟随父亲征战的经历,更有名将父亲的教导和熏陶,他原本就是带兵上阵的将军,他自然懂得用自己人的重要性。那一个领导起来后不换人?那个领导不立威?大家还是非议赵括在军内的所作所为,那都是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六)历史对于失败者总是贬损的,在国家危难存亡之际,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心想建功立业、敢于马革裹尸的年轻将军,为国捐躯沙场,反而变成了傲慢轻狂的代表名词,真是冤枉。大家难道忘记了他的对手吗?那可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这么英雄的人物,也是惨胜!
    赵括输的不冤,赵括死的可敬。
    我再不要笑话赵括了,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资格!

作者:木林,微信公众号:木林随笔(个人,在学习读史中,试着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专注于原创随笔)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