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学界应当理解和推广的方言用字(第二部分)

[复制链接]
查看1213 | 回复0 | 2015-2-15 02: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未央汉子 于 2015-2-15 02:50 编辑

陕西文学界应当理解和推广的方言用字(第二部分)

(5)关中人自古用“捊”表示拨、聚、减、拢
        捊:音póu,长安方言读báo(包)。陕西卖菜的卖到最后把剩下的聚成小堆儿贱卖处理,叫“捊堆堆儿”,打麻将“把牌捊乱”、平时说“把东西捊开”、把散乱的东西“捊到一堆儿”,称东西时要求“把皮捊了”就是减掉盛物的包装。从“捊”字的结构看,是扌(手)和孚(爪子)的组合,人用手捊,动物用爪子捊。人常说:“把鸡放到麦囤子里它的爪子都要捊。”捊:聚敛、刨挖。把散乱的东西捊到一起,叫聚敛。《汉书·郊祀志上》:“见地如钩状,捊视得鼎。”把土捊开看是古鼎。《后汉书·百官志》盐官注:“盐官捊坑而得盐。”指捊个坑就能从海水沉淀出盐。《礼·礼运》:“人情以为田。”书注:“田人所捊治也。”就是农民把土捊开,种上种子,再把土捊过来埋好,这就叫“捊治”。关中农村有一种家家都少不了的农具叫“捊耙”,用其把土从两边聚敛起来,制做成土梁,使地分成小方块,叫畦儿(xi r),浇水时一块一块浇,水流均匀。因“捊”在字典里被标注成pou。用时找不到,一般就写成“抱耙”。《说文》:“捊,引取也。步侯切。或从包,徐铉等曰:今作薄报切。”读音báo,雹。笔者走遍全国,没有人用这个很难读“pou”音的字,只有陕西人几千年读“捊”(báo),并一直用到现在。

(6)世界上只有陕西人把闯祸叫“挏乱子”

        挏:音dǒnɡ,方言读dònɡ(董)。陕西人常说的“把屋里挏脏了”、“把烂子挏下了”,就是这个字。从话语看,他有“拉”、“搞”、“捣”等含义。写成“董”,字不成立,词不达意。“挏乱”就是拉乱,“挏脏”就是搞脏。偏旁少不了扌。《说文解字》:“挏,拥也。汉有挏马官,做马酒。”拥:即推,抱,捣。古代用马奶做酒,类似今天的蒙、藏牧民用牛奶打酥油。把烧开的牛奶注入一个大圆柱形木桶,桶里边有一个厚厚的圆木盘,中间安一根长把,从桶盖中间小孔穿出,顶部横向安装有把手,双手捉住上下使劲捣动,使奶油、奶酪与水分离后取出油,流掉水,留下奶酪。挏马酒的区别是原料用的马奶,奶酪发酵后就酿成奶酒叫“挏马酒”。《汉书·礼乐志》:“给大官挏马酒。”颜师古注引李奇曰:“以马乳为酒,撞挏乃成也。”撞挏,就是前面所说的脱油的过程。《淮南子·俶真训》:“撢掞挺挏,世之风俗。”。高诱注:“挺挏,犹上下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揰挏,此谓撞擣(捣)挺挏之。”撢即掸,掸音dān(担),关中人把鞋底的泥土磕掉叫掸掉;掞音yán(延),即铺平;挺即向上提;挏就指撞捣,向下压。“挏”就有推拉、拥抱、搅和、拌动等多种动作,引申为“搞”。在西北及秦、晋、豫用的很普遍。挥霍浪费叫“胡挏呢”。闯了祸叫“把乱子挏下咧”,事业越来越发达叫“事情越挏越大了”。

(7)关中人把“嫖客”叫“狎客”,不能读“侠客”

         狎:音xiá(侠),古音和西安方言读音hǎ(哈)。长安、客家、福建、两广、港台语,以及古汉语中声母是ɡ、k、h的很多字,现代汉语变成j、q、x,简单举几个例子,声母是ɡ变为j 的,如胫、粳、皆;k变q 的如卡、壳、塙;h变x 的更多,如鞋、瞎、项、闲、涎等等,狎(hɑ)读侠(xiɑ)就是其中之一。“狎”是贬义字。一种形容坏人就是“狎人”,也叫狎货、狎东西、狎胚子、狎的很、狎倯、就是捣蛋、下流、放荡不羁,引申为专做坏事的人。另一种形容“狎(hɑ)巴”人,或叫“狎(hɑ)巴狗儿”。本来“狎”就指的狗,《说文》:“狎,犬可习也,胡甲切。”说狗有两个习性,一个是见人摇尾巴,讨好人主人。亲近到“吃人屎”,然后“舔屁股”。二是不知羞耻,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广众之中交媾,不可言状。狗,虽然忠于主人,但因为他“太狎hɑ”,人并不领情,骂它“走狗”、“死狗”、“狗腿子”、“母狗”、“落水狗”、“狗东西”、“狗娘养的”等负面语言居多。
   根据狗的两个习性,人们用“狎”就比喻两种人:一是责备、痛斥道德败坏、轻慢无耻之流。如狎客(嫖客)、狎徒(坏蛋)、狎鄙(无耻)、狎妓(嫖妓)、狎昵(调戏)、狎侮(失节)狎亵(奸诈)等。胡铨《上高宗封事》:“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二是羞辱那些“势利眼”,巴结权势、讨好上层的人。《战国策·赵策四》:“公之客独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谈语而不称师,是背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孔子家语·三恕》:“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说的就是过分亲近、巴结主子,攀附权势。今天的很多人盲目崇拜他国文化,羡慕甚至效仿异国情调,取悦、讨好人家,就有“狎日”、“狎韩”等词汇,用“哈”取代“狎”,把形容我们民族愉悦、高兴地“哈”字给糟蹋了,“狎巴狗儿”变成“哈巴狗儿”。“狎”若读“侠”,“狎客”(嫖客)就变成“侠客”(英雄)了。

(8)关中人把简单吃饭叫“藁着吃”

         藁:音ɡǎo,方言读音ɡào(稿)。这是西北和秦、晋、豫部分地区口语里的常用字。比如:简单吃一点叫“藁着吃”,草草写个材料叫“藁着写”,粗糙的扫地叫“藁着扫”,干活不认真叫“藁着弄”。为什么是这个字,还得从汉代说起。《后汉书·马援传》载:公元46年,马援因为“薏米珍珠”事件被屈入狱,后死于牢中。他的老婆孩子“惶惧,不敢以丧还旧坟,裁买城西数亩地藁葬而已。”“藁葬”的藁,李贤注:“藁,草也。以不归旧坟,时权葬,故称藁。”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杀前写的遗书中,令家人将其“藁葬于未名湖畔”,这里所说的“藁葬”即简简单单、寥寥草草地埋了。我们平时写文章先打个底稿,或叫草稿,都有简单的含义,所以“稿”与“藁”音义同。古汉语里还有用槁、稾,说明藁、槁、槁、稾、稿四个字都是近义字,都表示简单、草草、将就、应付等不认真的行为。把轻微数说或批评叫“藁着说两句”。唐代的长安城,有一条专门为外地客商提供临时居住的大街,就叫藁街,就含有“临时”的意思。
   长安地区批评、责备敷衍了事、毛毛糙糙等干活不认真人,说他“胡适藁干”,胡,即乱,适:指凑合,如“削足适履”。“藁干”类同“藁葬”,就是不认真,草草地干。指责懒汉“吃饭拣大碗,做活适藁干”。有人写成“搞”是不对的。“搞”与“藁”是反义词。“搞”是认真,“藁”是草率。“搞磨”就是好事多磨。如:“我搞磨了好几天,征兵团才答应我入伍。”而“藁磨”则是哄骗。中亚东干诗人就用“藁”比喻安慰、哄劝,“哄娃”叫“藁娃”。

(9)关中从远古开始用就“偾”比作羞、耻、和诅咒

         偾:音fén(墳)。孔子在《大学》里写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是说,君主家讲究仁义,国家就兴仁爱之风;君主家谦恭俭让,国家就兴礼让之风;君主贪腐,国家就动乱,历来如此。这就是一句话可能把事情办坏,一个好君主能使国家安定。西安把“偾”理解的更深,某人做了错事,在人面前抬不起头,就说“把人偾的”,或说“办了个偾事”,即很丢脸。还有一种情况,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别人的诅咒或不吉利的预言,说“都是叫某某给偾的来”。骂人家是个“偾事(si)鬼”。所以“失败”也叫“偾”,古代把打败仗的军官叫“偾军之将”。《礼记·射义》:“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偾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是说孔子到矍相的园圃射箭,看热闹的人堵在墙外,轮到了司马射箭,他叫子路拿着弓箭,自己对众人喊道:“凡是打过败仗的武官、不为国效忠的文官、曾经犯罪的人不准进入,其余都可以进。”结果人走了一半,进来一半。郑玄注:“偾,犹覆败也。”古代把“偾”和“贱”归为一类,所以“偾”是古代一个广义的流行字,能反映人们对失败的沮丧、舆论的压力,感到被人瞧不起,自觉很没面子,这种情绪在方言里都可以用“偾”来形容。在今天,比赛的落后的人常说“偾死了。”学生没考好试,惭愧地说:“没考好,真偾人。”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