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岐伯文化推广人
春到岐伯和园,药香与墨香在风里缠绕。医祖祠前的青铜鼎氤氲着袅袅青烟,穿汉服的孩童正围着 “会说话的雕塑人” 叽叽喳喳,指尖触碰处,“中脘穴” 的解说声与《素问》名句隔空呼应。这一幕,让我想起那些默默耕耘的岐伯文化推广人 —— 他们是古今智慧的摆渡者,以《黄帝内经》为舟,借《道德经》为帆,让千年医脉在新时代奔流不息。 岐伯文化的根,深植于 “医道同源” 的土壤。这位上古 “医圣” 与黄帝的问答,被凝练成《黄帝内经》的字字珠玑,而其思想内核,恰与《道德经》的哲思一脉相承。推广人杨帆在岐伯纪念馆的古籍修复室里,指尖抚过泛黄的竹简,告诉我:“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实就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的医学实践。” 是啊,《内经》主张的 “阴阳平衡”,正是《道德经》“有无相生” 的具象表达;“治未病” 的智慧,暗合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的先知;而 “恬淡虚无,真气存之” 的养生箴言,更是道家 “致虚极,守静笃” 的生命觉醒。推广人如细心的园丁,拨开历史的尘埃,让这些跨界的智慧藤蔓自然攀援。 在岐山纪念馆,我看见另一种传承的智慧。岐山县打造的全开放空间里,脉诊仪模拟着 “累累萦萦” 的细脉,屏幕上同步解析着《灵枢》的脉象理论;孩子们围着中药染坊,用板蓝根、栀子染出带着药香的手帕,这是对 “取之自然” 的生动诠释。推广人将《道德经》“冲气以为和” 的调和之道,化作可触可感的体验:乌梅饮的酸甜里,藏着 “食饮有节” 的养生智慧;中药香囊的暗香中,飘着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的中医逻辑;抖音上 “跟岐伯学养生” 的短视频,让 “起居有常” 的古训变成年轻人追捧的生活方式。他们深知,文化传承不该是冰冷的考据,而应是 “活” 在日常的智慧。 最动人的,是推广人身上那份 “抱朴守拙” 的坚守。在金鑫中草药种植基地,老农指着田间的柴胡说:“贾方明董事长教我们,种药和做人一样,要顺时而生,这就是岐伯说的‘天人相应’。” 田埂上的身影,与《道德经》“道法自然” 的箴言重叠;纪念馆里,学者们围坐研读《黄帝内经》,笔墨间流淌的,是 “上工治未病” 的责任担当;乡村义诊的帐篷下,老中医三根手指搭脉,用 “辨证施治” 的智慧缓解病痛,践行着 “医者仁心” 的道家风骨。他们不求闻达,却以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的韧性,让岐伯文化从古籍走向大地,从庙堂走进市井。 暮色渐浓,医祖祠的灯光亮起,照亮了 “岐黄薪火” 的匾额。推广人的身影在光影中交错:整理古籍的手,传递着文明的温度;直播科普的声,唤醒着沉睡的智慧;研学课堂的笑,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他们就像《道德经》中 “善贷且成” 的大道,以无声的滋养,让岐伯文化的根脉愈发茁壮;又如《黄帝内经》倡导的 “形与神俱”,在传承中守正,在创新中致远。 向岐伯文化推广人致敬 —— 敬他们以文化为钥,打开古今对话的大门;敬他们以初心为壤,培育医道同源的繁花;更敬他们让岐伯的智慧、《内经》的深邃、《道德经》的通透,成为滋养生命的永恒源泉。
笔名:洛沙,实名:王养斌,著名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诗歌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读者。其中有四百多首 诗歌被制作成音画作品,在全国二十多家网站风行;有三十多首诗歌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 国家盛传。著有《洛沙情理诗歌》集;陕西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部文学网、西部文学论坛”的 创始人、西部文学作家协会主席,九五年被陕西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工作者,2014年被中央广播电 视台评为先进工作者;2022年1月被《西部文学》评为首批百名金牌写手;连续十五年被西部文学评委优秀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