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函谷关

[复制链接]
查看3 | 回复0 | 3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古函谷关
                         祁河
        函谷关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境内,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隘,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节点,更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地标。
       初识它是七八岁时,读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出关》。之后读史,渐渐晓得它见证了无数金戈铁马的征战,也孕育了深邃的哲学思想。但一直未识它的真面目,有幸于古稀之年登临雄关,也算是人生一件快事。
         乙巳初冬,观摩三门峡黄何生态廊道,于后地村天鹅湾观赏了从亚伯利亚飞来过冬的“浮玉仙”之后,终于来到了中国历史上建造最早的雄关要塞面前。
       函谷关地处崤山山脉与黄河之间的狭长谷地。这里地形极其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函谷关正是因为这条峡谷深险如函,关道狭窄,最窄处仅容一辆马车通过,因此得名"函谷"。
        函谷关东临弘农涧,西接衡岭,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形成了天然的军事要塞。它扼守在黄河与崤山之间的咽喉要道上,使其成为连接关中平原与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谁控制了函谷关,谁就掌握了进出关中的主动权。
       今天的函谷关已经成为著名的5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5000亩。我们一行从东门进入,瞻仰了在地面道路上以竹简形式石刻的《道德经》,跨过弘农涧河上长164米的悬索吊桥紫光桥,观赏了老子骑青牛的雕像,便来到了1992年仿建的双门双楼的关前。
       讲解员介绍,历史上共有三座函谷关。最早的是秦关,就在我们脚下的今灵宝市的王垛村,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三座关中最古老和著名的一座。秦凭借函谷关天险,多次击退六国的进攻。第二座是汉关,位于今河南省新安县东5公里处。汉武帝元鼎三年即公元前114年,将函谷关向东移至新安,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第三座是魏关,位于今天灵宝市孟村境内。曹操为军事需要,在秦关的西侧另建了一座关隘,在三国争霸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拾级而上,关门敞开,关上战鼓篆书“秦”字。一高大威猛秦将军,迎接众人并发放通关文谍,原来古时这里已是秦地。入关有汉服女子兜售“游戏”,广场两边有射箭、骑马等误乐及《楚汉争关》《紫气东来》表演项目,可惜天冷人少已闭门谢客。
       步入函关古道,才见险要。两侧崖壁陡峭、林木茂密,小道幽邃、崎岖难行。确实是“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里距潼关约70公里,是崤函古道中最险峻之处,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200多次战役。其中几次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战国时期,关东六国曾多次联合进攻秦国,公元前318年,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在楚怀王的率领下进攻秦国,结果在函谷关下被秦军击败。公元前298年,齐、韩、魏三国再次联合攻秦,这次联军一度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
        楚汉相争时,公元前206年刘邦绕道武关西进灭秦后,派兵驻守函谷关,试图阻止项羽入关。西楚霸王大怒,派英布攻破函谷关,随后发生了著名的"鸿门宴",直接影响了楚汉争霸的历史进程。
         公元756年,唐代名将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函谷关替代者),叛将崔乾祐设伏击败唐军。此战导致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成为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
       登上关楼,东瞰中原,遥想秦扫六合;西望长安,满城金甲,多少金戈铁马,樯橹灰飞烟灭?南仰望气台,北谒太初圣宫,抚摸灵石,听鸡鸣狗盗,辩白马非马,唯有紫气东来,《道德经》存。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他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先受教于商容老先生,后入周进太学,无所不学,无所不览,当了周室的图书馆长。     孔子曾4次问礼求教于老子。孔子说: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可见老子学问的高深。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写下千古名篇《道德经》。《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名著。被誉为“中华文化之源”和“万经之王”。
       《道德经》81章,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其虽仅有五千言,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它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阐述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以及"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
        出南门“道家之源”,广场上矗立着高33.3米的老子金箔紫铜像,象征“三生万物”哲学思想。昔阳下老子庄严肃立,
神情安详,手持《道德经》,目极天下,与其右的长365米、高12.3米的“道德天书?”一起熠熠生辉。
        站在函谷关上,西望楼观,仿佛仍能听到老子讲经的回响,好似仍能看到硝烟弥漫的战火。期待“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东方智慧和全球治理思念,能拯救仍不太平的世界。
(2025.11.24,写于西安至襄阳路途,25日7时修改完成于古襄阳城巴厘岛温泉酒店8036)
IMG_20251120_165339.jpg
IMG_20251120_170014.jpg
IMG_20251120_164114.jpg
IMG_20251120_164008.jpg
IMG_20251120_164630.jpg
IMG_20251120_163911.jpg
IMG_20251120_162948.jpg
IMG_20251120_165232_1.jpg
IMG_20251120_165124.jpg
IMG_20251120_163403.jpg
IMG_20251120_164630.jpg
IMG_20251120_171148.jpg
IMG_20251120_172340.jpg
IMG_20251120_171804.jpg
IMG_20251120_170014.jpg
IMG_20251120_171920.jpg
IMG_20251120_172930.jpg
IMG_20251120_171004.jp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