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彭城荻苇随笔】这边风景:王蒙与西部(上)

[复制链接]
查看100 | 回复6 | 2025-6-14 11: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王蒙的西部书写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这边风景》到《在伊犁》系列,王蒙以知识分子的敏锐与作家的热忱,描绘了一个超越地理概念的西部——那里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奇观,更是文化碰撞的场域、时代反思的空间与人性复归的净土。本文试图解构王蒙笔下的西部叙事,这中间,地理空间转化为社会文化的隐喻,边缘地带反转为精神中心,被流放的知识分子在异质文化中获得了主体性的重构。王蒙的西部不仅是"这边"的风景,更是整个当代中国精神历程的镜像。
一、风景的复调:王蒙西部叙事中的空间社会与主体重构
1、流放地理学:边缘作为中心的辩证
王蒙的西部叙事始于一种特殊的空间迁移——六十年代的一场社会风暴将他抛掷到新疆这片遥远的疆域。这种知识分子的流放轨迹,意外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边缘写作"。在《这边风景》(1979)中,伊犁河谷不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板,而成为具有自主意识的叙事主体。王蒙以惊人的细节描写馕坑里跳动的火焰、葡萄架上垂挂的果实、巴扎日喧嚣的人流,这些充满生命质感的描写解构了传统西部书写的"异域情调",将边疆从"被观看的对象"转化为"自我言说的主体"
这种空间社会的逆转体现在叙事视角的微妙变化上。当王蒙描写维吾尔族农民亚力买买提时,不是采用汉族知识分子的俯视视角,而是让这个"西部人物"自己发声:"肚子饿了知道馕好吃,腿累了知道驴车舒服"。这种叙事策略打破了汉族中心主义的凝视,使西部不再是内地想象的投射屏,而是具有自身逻辑的生活世界。王蒙通过这种视角转换,实现了对"中心-边缘"二元对立的解构,在人生的放逐地找到了精神栖息所。
2、文化间性:民族日常中的生活寓言
王蒙西部书写的独特价值在于他将民族日常生活提升为普遍的社会隐喻。《这边风景》中一个看似简单的打馕场景——"面团的呼吸""馕坑的歌唱"——蕴含着对极端年代里生命韧性的礼赞。当社会运动席卷全国时,西部百姓依然保持着"揉面时手心与面团的那种默契",这种日常生活的延续性本身构成了对非常狂热的无言抗争
在文化碰撞的描写中,王蒙展现了惊人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在伊犁》(1984)中汉族技术员与维吾尔族老农关于种玉米的争论,表面上是对农业技术的不同理解,深层则是两种认知体系的对话。王蒙不急于给出孰优孰劣的判断,而是让不同声音保持平等的交响。这种"文化间性"的书写,打破了民族叙事的刻板印象,在差异中寻找共通的人性基础。当小说人物穆敏老爹说:"雨是胡大给的,渠是人修的",朴素的民间智慧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对立,展现出西部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3、叙事的形式:多元声音的文学民主
王蒙西部书写的艺术突破体现在叙事形式的创新上。《这边风景》采用了一种"复调"结构,让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人物的声音平等对话,形成巴赫金所说的"众声喧哗"效果。这种叙事民主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王蒙文化立场的体现——西部不再是单一视角下的风景,而是多元文化共生的交响。
小说中一个典型场景是各民族群众在粮站排队时的闲聊,东干族的谚语、哈萨克族的歌谣、维吾尔族的笑话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语言文化的马赛克。王蒙不厌其烦地记录这些看似琐碎的对话,实则在构建一种超越政治话语的民间交流空间。
王蒙的西部叙事最终超越了地域文学的限制,成为当代中国精神史的重要篇章。当我们将《这边风景》与同时期的"伤痕文学"对比时,会发现王蒙选择了一条更为复杂的叙事路径——不在控诉中沉沦,而在发现中重生;不在伤痕中自怜,而在交流中疗愈。他的西部不是供人猎奇的异域,而是照见中国多元文化共生的镜子;不是人生放逐的终,而是精神复归的起点。
4伤痕与重生:知识分子的精神复归
王蒙的西部经历恰逢其个人与民族的双重创伤期。但耐人寻味的是,他的西部书写中少有直接的伤痕控诉,反而充满了生活的欢欣与发现的喜悦。这种叙事选择暗示着一种更深刻的精神疗愈——自己身份被剥夺的境遇下,王蒙通过融入西部生活重获了作家的主体性。《这边风景》中那些对烤包子、手抓饭近乎狂欢式的描写,不仅是感官的放纵,更是精神禁锢后的放。
西部对王蒙而言成为一个"颠倒的乌托邦"——人生意义上的流放地,却成为精神意义上的自由王国。当全国深陷某种狂热时,伊犁的葡萄架下还保持着相对平静的生活节奏;当知识分子在内地被批斗时,王蒙却在维吾尔族乡亲的朴素关怀中找到了尊严。这种悖论式的体验,使王蒙的西部书写超越了个人命运的慨叹,升华为对特殊年代人性持守的深刻见证。小说中穆敏老爹那句"什么运动不运动的,庄稼该种还得种",道出了兄弟民族同胞社会动荡的超越性智慧。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西部通常被视为边疆、异域或文化他者。从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到红柯的《西去的骑手》,西部文学往往带有浪漫主义或民族志的色彩。然而,王蒙的西部书写却呈现出不同的面向——他的作品既不是简单的边疆风情画,也不是生活伤痕的直白控诉,而是通过知识分子的流放经历,构建了一个多元文化共生、社会人的日常生活交织的复杂世界。

评分

参与人数 5金钱 +10 收起 理由
西部文学 + 2 很给力!
梦之旅 + 2 很给力!
史海潮 + 2 赞一个!
admin + 2 赞一个!
洛沙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25-6-15 17: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添加图章,热帖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25-6-15 17: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dmin | 2025-6-15 18: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史海潮个人认证 | 2025-6-15 18: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点赞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梦之旅 | 2025-6-15 18: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提升,喝彩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25-6-15 18: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给力,点赞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