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诗笔法下的“文明冲突论”?? 霍达擅用宏大时空架构解构文化矛盾。《补天裂》以1898年香港拓界事件为背景,将殖民侵略、客家围村抗英与天主教传教三条线索拧成一股历史绳索。这种多声部叙事,可比拟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野心,却又带着中国特有的“夷夏之辨”焦虑——当英国牧师用拉丁文诵读《圣经》,而村民以《易经》占卜吉凶时,文明冲突已不仅是社会博弈,更是宇宙认知体系的崩塌与重建。 ??1. 《补天裂》:香港拓界事件中的文明三棱镜?? 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的历史,在霍达笔下被解构为三种文明体系的角力场: ??(1)客家围村的宗法文明?? 以锦田围邓氏家族为代表,其抵抗策略充满《周易》智慧: 用“八卦村”布局迷惑英军(空间抵抗) 以族谱记载土地契约(文本抵抗) 最终集体自焚于祠堂(仪式化抵抗) ??(2)天主教会的殖民文化?? 英国牧师林赛的布道词暗含社会达尔文主义: “上帝的子民注定要管理那些停留在偶像崇拜中的种族。” 教堂彩窗上的《创世纪》画面,与村民门楣上的太极八卦图形成视觉对冲。 ??(3)清廷官僚的妥协文化?? 李鸿章签订条约用的毛笔与英方钢笔的并置特写,象征两种治理逻辑的碰撞。 ??文化冲突的具象化:当英军用经纬仪测绘土地时,客家风水师正用罗盘测定“龙脉”——两种空间认知体系的对抗,实则是宇宙观的不可通约性。 ??2. 《穆斯林的葬礼》:手工业文明的现代性困境?? 玉器梁家的兴衰史,暗喻传统技艺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种命运: ??关键场景:韩子奇用德国进口的电动砣机替代传统脚蹬砣机时,梁亦清叹息“玉魂散了”。这种对“机器异化”的忧虑,与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形成跨时空对话。 ??3. 叙事策略:考古学式的时空叠印?? 霍达常采用“双线并置”结构,使不同时空的文明冲突相互映照: ??《补天裂》时空架构?? 复制 1898年香港拓界(殖民暴力) ↑↓ 1980年代香港回归谈判(主权博弈) 通过客家后人林嘉欣参与中英谈判的情节,暗示历史伤痕的当代延续。 ??《穆斯林的葬礼》宗教符号解码?? 复制 阿拉伯文《古兰经》书法 ↑↓ 汉字碑刻《郑和航海记》 这种文字系统的并置,揭示回族作为“文明混血儿”的身份焦虑。 ??4. 比较视野:霍达的文明冲突书写特质?? 霍达的独特性在于: ??拒绝浪漫化调和:不同于阿来用“傻子视角”稀释冲突,她直面文明碰撞的血腥(如《补天裂》自焚场景); ??微观器物承载宏观命题:一块玉、一本族谱、一座教堂,都成为文明博弈的见证者。 ??5. 文明冲突论的局限性?? 有批评指出: ??本质主义倾向:将伊斯兰/儒家/基督教文明简化为固定标签,忽视内部多样性; ??历史决定论:人物常沦为文明冲突的符号(如韩新月被简化为“现代性牺牲品”)。 对此,霍达在访谈中回应: “我的笔不是摄像机,而是解剖刀——只有放大冲突,才能看见文化基因里的病灶。” 霍达以史家的冷峻与诗人的炽热,在文本中重建了文明碰撞的“震中带”。她让我们看见:当英国军舰的汽笛声撞上清真寺的唤礼声,当电动砣机碾碎和田玉的纤维,这些裂痕从未真正愈合,而是以文化记忆的形式,沉淀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这种写作,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悼,更是对“如何在不撕裂传统的前提下走向现代”的终极叩问。? 霍达的“民族叙事”并非毫无争议。有学者指其过度渲染穆斯林群体的悲情(如《红尘》中妓女改信伊斯兰教的情节),反而强化了“他者化”标签。这种批评与对阿来《尘埃落定》中“藏地奇观化”的质疑相似,暴露出少数民族作家在“自我书写”与“被观看”之间的两难。 结语? 文学何为?或曰:载道也,或曰:言志也。兹其道、其志,无外乎人类文明,时代文明。霍达的文学世界犹如她笔下反复出现的玉器——在历史砣机的研磨下,既暴露出文明碰撞的裂痕,又因这裂痕获得了独特的光泽。“真正的葬礼不在墓地,而在活人的记忆里。”——作家的代表作《穆斯林的葬礼》题记,或许正是霍达写作的终极隐喻:她所埋葬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族群,而是我们共有的、对纯粹信仰与无瑕理想的集体乡愁;她记录的不只是一个民族的葬礼,更是所有在传统与现代间艰难跋涉的多民族、多视域文明书写的精神史诗。
??参考文献: ??文学理论与批评?? 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研究?? 老舍《正红旗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阿来《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张承志《心灵史》,花城出版社,1991 8、央珍《无性别的神》,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女性文学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王安忆《长恨歌》,作家出版社,1996 12、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历史与文化研究??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5、《淮南子》何宁校释,中华书局,1998 ??学术论文?? 李明. 《论霍达小说的民族志书写》,民族文学研究,2005、3 陈晓明《〈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文学评论,2008、4 18、王芳《霍达女性叙事的宗教维度》,当代文坛, 2010、2 ??访谈与自述?? 19、霍达《写作是生命的流淌——霍达访谈录》,作家,20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