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荻苇】文学乃严峻的孤旅——张承志论

[复制链接]
查看151 | 回复6 | 2025-7-20 18: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张承志这样引发如此两极的评价:他被誉为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李敬泽语),也被批评为偏执的文化原教旨主义者;他的《心灵史》被称为一部用血写成的书,同时被质疑为宗教狂热的美化。从知青文学(《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到寻根文学(《北方的河》),再到宗教史诗(《心灵史》),张承志的创作轨迹构成了一部浓缩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
、理想主义的黄金时代:从草原到河流??
1. 知青叙事中的母亲图腾??
张承志的早期创作深深植根于知青经验。《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1978)中,蒙古族老额吉的形象奠定了其美学原型:大地母亲苦难救赎的三位一体。当知青在草原上濒临冻死时,是额吉用身体为他取暖。这种母性拯救叙事具有双重意味:
主流叙事的改写:不同于同时期伤痕文学的控诉基调,张承志将苦难升华为精神洗礼,暗示底层民众才是真正的历史救赎者。
文化他者的理想化:蒙古草原被建构为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乌托邦,这种浪漫化处理已经隐含后来宗教书写的基因。
2. 《北方的河》与1980年代的精神地理学
1984年发表的《北方的河》标志着理想主义的巅峰。主人公对北方河流的朝圣式考察,实则是1980年代启蒙知识分子精神地图的具象化:
黄河像一匹发光的缎子,而湟水河带着远古的彩陶碎片,在阳光下闪着神秘的光。
这些河流不仅是地理实体,更是文化符号:
黄河象征中华文明的母体
湟水承载史前文明的记忆
额尔齐斯河指向异质文化的可能性
小说结尾主人公梦见自己融进了黄河,这种天人合一的体验,暴露了张承志思想中的泛神论倾向——后来在伊斯兰苏菲主义中找到了更系统的表达。
、信仰的转向:作为抵抗的宗教??
1. 《心灵史》的爆破性
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彻底改变了张承志的文学坐标。这部描写西北哲合忍耶教派苦难史的作品,用七道的结构重构了历史叙事:
主题
历史事件
第一门
殉教
乾隆年间的镇压
第三门
沉默
同治回变
第七门
再生
当代信仰复兴
这种叙事策略实现了三重颠覆:
?时间观用宗教的永恒性对抗线性史观
话语权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教众成为历史主体
文学性混合史志、诗歌、宗教典籍的跨文体写作
??2. 苏菲主义的美学转化??
张承志对伊斯兰苏菲派(特别是哲合忍耶)的皈依,深刻影响了其语言风格——
光的意象黑暗中的一盏灯成为精神指引的固定隐喻
身体的苦修强调饥渴、步行、沉默的修行实践
反阐释性拒绝理性分析,如《鲜花的废墟》中真正的知识是流泪的知识
这种美学实践暗合本雅明所说的灵光aura——机械复制时代中唯一性的消逝,在宗教体验中获得了补偿。
??、文明批判:反现代的现代性??
??1. 对全球化的激烈拒斥??
21世纪后,张承志的写作愈发转向文明批判。《聋子的耳朵》(2003)中,他将英语霸权比作新殖民主义的铁蹄,将牛仔裤斥为消费主义的裹尸布。这种看似偏激的立场,实则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  现代性悖论:他使用现代出版、学术考证等手段反抗现代性,恰如阿多诺所言用敌人的武器作战
?  地方性知识:对蒙古语、阿拉伯语词汇的刻意保留,构成语言层面的抵抗
??2. 知识分子角色的重构
在《清洁的精神》(1994)中,张承志提出知识分子应当站在弱者一边。这一主张与萨义德的业余者理论形成对话:
真正的思想者必须像草原上的牧人,永远走在风雪的前面。
但这种自我定位也暴露了困境:当弱者本身存在内部差异(如穆斯林女性权益问题),简单的二元对立是否反而遮蔽了复杂性?
??文学乃严峻的孤旅??
在中国当代文学,张承志始终是一个异数。的文学从来不是愉悦耳目的丝竹,而是撞击灵魂的螺号他说:文学乃严峻的孤旅。张承志的严峻,源于对精神堕落的零容忍;的孤旅,本质上是一场文学的宗教实践。张承志的孤独不是矫情,而是信仰者的宿命。他的文学最终走向宗教,但不是逃避,而是以文字践行一种精神的长征
张承志的文学始终带着战士的体温,其写作姿态,始终是战斗姿态。他拒绝将文学降格为消费品,而是将其视为精神圣战的武器。他不屑于讨好市场,他拒绝被学院收编加入作协,称其为文学官僚的俱乐部甚至对作家一词保持警惕。文学伦理学不是道德说教,而是行动的诗学——以文字为武器,对抗媚俗、虚伪与精神堕落。他推崇司马迁、鲁迅的风骨,认为真正的文学必须像沙漠中的礼拜一样纯粹。
当大多数作家在文学的红毯上微笑时,张承志始终独自跋涉在精神的苦路上将汉语文学推向了信仰书写的精神壁。他的存在提醒我们:文学的最高使命,或许不讲述故事。他的文字不是用来取悦读者,而是用来测量精神的海拔。在当代文学日益娱乐化、碎片化的语境中,张承志的存在犹如一座原上的灯塔”——不合时宜,不可或缺。
五、争议与反思:浪漫主义的限度??
??1. 文化本质主义的危险??
张承志对清洁精神的追求,隐含着对文化纯粹性的迷恋。这可能导致——
对他者的简化:将少数民族塑造为高贵的野蛮人
历史复杂性的消解:《心灵史》中回避了教派内部的权力斗争
??2. 审美激进的可能性??
他著名的以笔为旗宣言,将文学等同于战斗,这种美学激进主义可能滑向——
?  对话的封闭:如《荒芜英雄路》中不期待你们理解的决绝姿态
?  情感的专制:用感召替代论证,用激情压制理性
??
张承志的文学价值恰恰在于其不合时宜”——在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时代,他固执地追问:当所有人都向前狂奔时,谁来看护被碾碎的传统当多元成为口号时,真正的异质性能否被容忍???
这些问题使得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光谱中不可化约的存在。其思想遗产的复杂性在于:那些最富洞见的批判,往往与最危险的偏执同根同源。或许正如他在《旱海里的鱼》中所写:偏执是弱者的武器,而宽容常常是强者的特权。
一带一路语境下重读张承志,其意义不仅在于文学史定位,更在于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对话,需要既超越浪漫化的东方主义,又警惕工具理性的霸权。这条峻的道路,正是他笔下那条旱海里的鱼用鳍划出的痕迹——微小、固执、却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张承志《心灵史》花城出版社,1991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李敬泽《见证一千零一夜》新世界出版社, 2004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三联书店, 2002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

评分

参与人数 5金钱 +10 收起 理由
西部文学 + 2 很给力!
李宇泉 + 2 很给力!
张晖 + 2 赞一个!
admin + 2 赞一个!
洛沙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25-7-21 06: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亮飘红,精华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25-7-21 06: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dmin | 2025-7-21 07: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张晖 | 2025-7-21 07: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点赞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宇泉 | 2025-7-21 08: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提升,喝彩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敬天爱人,善行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部文学 | 2025-7-21 08: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给力,点赞支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