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生长的沃土。从《诗经》中的"蒹葭苍苍"到岑参的"大漠孤烟直",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西部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心灵[1]。而当代西部诗群,正是这一传统的现代延续与创新。他们不是简单的风景记录者,而是以诗人的敏锐感知,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片精神的绿洲。他们的诗歌犹如戈壁滩上的红柳,在贫瘠中绽放出惊人的生命力,为当代中国文学注入了独特的西部气质。 西部诗人对自然的书写,超越了简单的描摹,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生态智慧。昌耀在《高车》中写道:"在青藏高原的公路旁/站立着古代高车的残骸/像一具具恐龙的骨架",将现代交通工具与远古化石并置,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3]。这种书写不是对自然的征服宣言,而是一种谦卑的凝视,暗示着人类文明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短暂。周涛笔下的天山雪峰,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精神图腾;叶舟诗中的敦煌壁画,不只是艺术遗迹,更是文化基因;沈苇眼里的塔里木河,不单是生命之源,更是时间之流[4]。西部诗人懂得,在这片严酷而美丽的土地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不是主客二分,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塑造的共生关系。当人庆在《草原》中写道:"牧人的长调/把天空唱得更蓝",展现的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5]。他们的诗歌因而具有了一种生态整体观,提醒着被现代文明异化的人们重新思考自身在自然中的位置。 西部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意识,使其具有了超越地域的普遍意义。当李老乡在《阳关》中写道:"一杯酒/浇在古战场的伤口上/长出了今天的红柳",他不仅是在凭吊历史,更是在寻找历史与当下的隐秘联系[6]。西部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见证了无数文明的交汇与碰撞,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深深烙印在西部诗人的创作中。他们笔下的戈壁、古城、石窟,都是时间的见证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古马在《罗布泊》中写道:"一尾鱼游进楼兰的壁画/成为供养人手中的灯盏",这种超现实的想象背后,是对逝去文明的深切缅怀[7]。西部诗人通过诗歌建立了一种"历史想象力",让过去与现在、传说与现实在诗行中交织,形成多声部的历史叙事。耿翔在《秦俑》中的诗句:"千年的沉默/被一声咳嗽惊醒",展现的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8]。这种历史意识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文明延续性的深刻思考。 西部诗群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鲜明的实验性特征,这种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作保持了持久的活力。他们大胆尝试将西部方言、民间歌谣、宗教诵经等元素融入现代诗歌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9]。张子选在《藏地诗篇》中写道:"玛尼堆上的石头/一个个坐起来/开始用风念经",这种语言实验既保留了藏地文化的特质,又赋予了传统意象新的现代内涵[10]。西部诗人还善于创造性地运用空白、断裂、拼贴等现代诗歌技巧,如娜夜的诗句:"草原。一匹马的/空鞍/被风掀起",通过意象的跳跃和留白,营造出西部特有的空旷感与神秘感[11]。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不是为技巧而技巧,而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西部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生命体验。阿信在《甘南》中写道:"经幡飘动处/鹰的翅膀切开蓝天",将藏地元素与现代诗歌意象完美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效果[12]。西部诗人对形式的探索,为中国当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西部诗群的存在,为中国当代诗歌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一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他们坚守着诗歌的精神高度;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他们保持着对生命本质的追问[13]。他们的创作证明,诗歌不仅可以记录时代,更能够感应时代,成为人类精神的永恒栖息地。正如诗人吉狄马加所言:"在西部,诗歌不是装饰品,而是生命的必需品。"[14]西部诗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他们像古代的戍边诗人一样,在文化的边疆地带守护着汉语诗歌的纯粹性。当林染在《河西走廊》中写道:"一队骆驼驮着夕阳/走进历史的册页",展现的正是这种文化守望者的姿态[15]。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西部诗群的创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群诗人的个体成就,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集体表达。他们用诗歌证明,在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上,精神的繁花从未停止绽放[16]。西部诗群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歌永远生长在生活与心灵的交叉地带,而西部,正是这样一个充满张力和可能性的交叉地带。从昌耀的"高原如父"到高凯的"陇东,我的血地",西部诗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思考[17]。他们的作品将继续激励后来者,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书写新的诗歌传奇。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西部诗歌不是地域的标签,而是一种精神的高度。"[18]在这个意义上,西部诗群的创作已经超越了地理界限,成为整个中国当代诗歌的精神高地。 参考文献: [1] 张清华《中国当代诗歌中的西部想象》,文学评论,2015、3 [3] 昌耀《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 沈苇《新疆诗章》,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 [5] 人庆《草原上的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6] 李老乡《阳关三叠》,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7] 古马《罗布泊之书》,作家出版社,2016 [8] 耿翔《长安书》,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 [9] 王珂《西部诗歌的形式创新研究》,当代文坛,2019、4 [10] 张子选《藏地诗篇》,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 [11] 娜夜《西部女性诗歌选》,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 [12] 阿信《甘南笔记》,敦煌文艺出版社,2013 [13] 吉狄马加《诗歌与时代精神》,诗刊,2020、5 [14] 吉狄马加《我,雪豹》,作家出版社,2018 [15] 林染《河西走廊的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 [16] 陈超《中国先锋诗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17] 高凯《陇东诗选》,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 [18] 谢冕. 论西部诗歌的精神高度[N]. 光明日报, 2017-08-2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