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印随笔]正月正,说众生(五牛)

[复制链接]
查看1123 | 回复2 | 2016-2-12 11: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层林尽染 于 2016-2-12 11:34 编辑





   

      今天是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传说是给牛过生日的,有的地方也说是给牛过年的。总之,人类过年,家禽家畜作为家的一份子,也要品尝年味儿的。

     根据考古资料,牛的驯化始于新石器时代。中国黄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北方在东北的榆树县发掘到原牛的化石和万年前牛的野生种遗骨,在山西大同博物馆陈列的原牛头骨,经鉴定已有7万年,南方如安徽省博物馆保存的长约1米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区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掘到的。

    牛在中国文化中首先是勤劳的象征。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耕犁以整地的行为,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从农耕、交通甚至军事都广泛运用。《周礼.地官》记养牛的官职是“牛人”,“凡祭祀,供其享牛”。当时的牛,主要用来作运输以及祭祀、食用,所谓“牛夜鸣,则庮”,如果牛夜里鸣,那是牛生病了,肉会有臭味。但古书并没有提到牛耕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首次提到曹操破袁绍之后:“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说明当时肯定已用牛耕田。战国时代的齐国还使用火牛阵打败燕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也曾用到牛。由于牛的畜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保护,宋朝私自宰杀牛是犯法的,《宋史》曾记载天长县令包拯审判一盗割牛舌者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的案件。

    中国的牛文化源远流长。《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一直流传至今。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记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时,先向春牛叩头,拜完,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古人认为牛拥有“五行”中土、水属性的神力,所以将正月初五作为牛的官日,也有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寓意。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梁北雁 | 2016-2-12 11: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提议精华。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梁北雁 发表于 2016-2-12 11:40
精彩。
提议精华。

谢谢北雁鼓励!
祝您幸福如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