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无法在漫长的岁月里忘掉自己的病,忍不住经常想自己的病。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非常的屈,怎么会贪上这么个病。 眼里便有了泪水…… 不想似乎吃不饭,睡不着觉 想也不是不想也不是。 他又有了心病。藏在胸中,日渐沉重,折磨着他。 也成了白颖的心病。轮着她长久地踌躇了。 她不愿再仅仅是多陪陪他,说一些病来不由人等安慰之类的话语;不愿再仅仅当他的开心果,让他心情快快好起来。 有那么一天,她极认真极认真地对她说:“在病的起点和终点之间,无论什么病人总希望找到一条线段,想让自己的病一下子好起来。然而,这两点之间,有且只有一条线段,却有着无数条曲线。很多时候,我们找到的不是那条最短的线段,而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曲线。就是说,一个病人往往要面对一个艰难曲折的疗养过程。” 他沉吟半晌,渐有所悟,对他说:“你说的很有道理,是有一个艰难曲折的疗养过程,这就是我要面对的人生。” “你不怪我班门弄斧吧?” 他说:“不,你说的太好了,我豁然开朗。不仅是病,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这是我要面对的人生。” 白颖不满意了,她说:“你怎么只说你自己,你说说,我对你怎样?”说完这句话又感到害羞,脸都红了。 “我知道你对我好,我很感谢你这些日子这么照顾我。”他慌忙说,自己反倒不知道说什么。 她不顾一切笑吟吟地顺着问:“哎,怎么感谢我嘞?” “你对我好我心里明白,等我病好了,请你到城里最好食堂吃饭。”金明不由得睁大欢快眼睛,半真半假地说。 白颖禁不住乐了,也半真半假地和他开玩笑:“那便宜你了。” 金明认真了:“你说呗。” “哎呀,今天我不想说。”白颖极力忍住脸上不由自主流露出的幸福微笑。 二人沉默很久很久。白颖正在竭力思索着寻找话题的时候,却忽然想起个问题:“你常给学生讲那么多道理,他们能听得懂吗?” “我不在乎他们能听懂多少,而是对他们将来能有所影响。能引领他们、提升他们、激活他们的想像力,打开他们思想的细胞、智慧的源泉、创造的法门。我认为,现在这个时代,你想方设法给学生专门讲大道理,收效甚微,还会有种逆反心里。很多道理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才好。” 依照这种思维,一个教师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捕捉到多少引领、提升、激活学生智慧的机会啊! “你说,什么样文章才能发表啊?”白颖又把话题转到金明学术研究上来了。 “文章要写的新颖,美妙,这才能触动主编,让他产生冲动,便把文章编到杂志里了”。 “哦,再问你一个问题,你搞研究要读很多书吗?” “当然了,要读大量书呢?” “那我也没少读书,常想着写点什么,就是没有激情。” 金明滔滔不绝,热情洋溢地把这个问题大谈一遍:“想在学术上取得成就,需要有一些豪气和壮志。首先要摆脱世俗偏见。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当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有想法就写出来,要勇敢地写。写出来不满意就扔掉,满意就是成功。不能只认为投寄出去发表了才算成功。最可怕的是不敢想,不敢写,迈不开成功第一步。要知道科学就是在肯定正确与否定不正确的矛盾运动中波浪式地发展的。当一个难题解决以后,又会有许多问题展现你面前,科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那也不是提笔就写,得有灵感呀?”她打断他滔滔不绝的话语插了一句。 “一个人在研究中的灵感或创作中的灵感怎么来的,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灵感是人的观察体验在头脑中的飞跃。’还有一位科学家说:‘灵感是对顽强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决不是坐等可以得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而不会给懒汉。’有本书是这样说的,灵感需要一瞬间爆发,灵感是迸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其实,灵感不只是个瞬间行动,更是一个过程。我的灵感主要还是从教学实践中,从对一个个数学难题的钻研中,从研读大量的有关书籍、杂志中得来的。怎么得来的呢?打个比方,就像空气和水,一旦某种感动沉淀下来,终有一天,灵感就会不可遏制地爆发出来。我觉得整个过程中读书方法很重要。我特别欣赏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总结出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做学问,要经过‘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学习过程。‘由薄到厚’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要经过斟字酌句,不懂环节加上注解,甚至写在小纸条上夹在书里,书就厚了。由厚到薄就是把读到的东西咀嚼消化,融会贯通,领悟其关键、本质、基本核心,这样一来,书似乎‘由厚变薄’了,愈读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注重积累。常言道,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平时努力像十月怀胎,灵感出现像一朝分娩。” 他越说越顺畅,越说越激动,仿佛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他实在太需要一个人让自己说说心里话了。他继续说:“人类历史上,大凡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军事家、政治家等等,无不同时是哲学家。他们都是站哲理高度,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因为哲学是更本质、更普遍科学,把握住它,便可以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深入本质,切中要害……搞研究人没有哲学思想,是难出成果的。” 就这样,他讲起来,口若悬河,津津乐道,像万人大会上演说家一样,侃个没完,往往收不住,别人想插话也难。他总想说一鸣惊人,满堂喝彩的东西,像格言谚语那样隽永。他滔滔长谈,总显得那么句句入耳。白颖听得很认真,比以前上学的时候听老师讲课还入神,佩服得连自己问什么都忘了,不禁笑了。这个意想不到微笑的光辉立刻冲散漂浮在他们两人之间的谜雾…… 上完了课夹着教案和课本正从金明宿舍门前经过的柳老师,想找金明聊一聊,可就在他准备敲门的一刹那,那扬起的手就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拉住了。他透过窗户看到白颖眼中闪烁着的奇异光彩,脸上洋溢着似水的柔情。他来上坪则一年多了,还没有见过她这么精神焕发。他这下才都明白了,脑子里闪过这样一个概念:没戏了! 白颖回到宿舍,感到胸口和额头像火烧似发烫。她完全沉浸在未来憧憬中……她想象力仿佛非常敏捷,刹那间便从爱慕跳到恋爱,再从恋爱跳到结婚。她忽然想起以前从什么书中看到的一句话:“爱情是感受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这天晚上,白颖心里感到又甜蜜又酸涩,很想找人倾诉一下,但在学校里,能和他交流内心秘密的有谁呢?她只好怀着无以名状的心情,在日记中写道: 他病了,高校长让我去照顾,我心里高兴极了,看你还理不理我了。 高校长为什么偏偏让我去呢?在做媒吗? 他看我了,那双大眼睛里似乎多种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我也说不清楚。 终于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我钟情的男人了。实在有点按捺不住,想向他表达人们常常难以启齿的爱字,哪怕遭到拒绝了,也好,至少自己也许会安静下来。 还是不行。 不是怕他拒绝了,是怕他认为我是个轻浮人。我从内心上说,我对生活是严肃的,心是不易打动的。 知道我对他好,是心里话吗? 我茫然了。 为什么老想着他呢?难道爱上个人就没有自我了吗? 白颖算是领教了爱情的滋味,哪里像书里说的那么美好,好比是螺旋桨,搅得你老是团团打转,常常像个怪物难为着人们——闹不清自己在干些什么,说些什么,晕头转向,吃不下,喝不下,睡不好,不应该做的事情做了,该做的事偏偏忘了。 到目前为止,她对自己钟爱到什么程度,钟爱是否合乎情理,还拿不准呢? 她突然顿悟,爱情不是索取,不是施舍,而是衷心地愿意为对方牺牲一切。正是这爱情力量,她分担着金明苦痛,索性天天无微不至地照顾起了金明的生活。她感到,金明有了病,还不停的工作、研究,是有点不惜疼自己。应该让他把研究的事放一放,不能太劳累了。但觉得自己虽然今天说了许多话,也许一点儿作用不起。他想到了一个能起作用的人。
|